2017.03.04 周六
费了好大劲用了40天(从16年12月21日到17年3月4日)才把法国作家大仲马写的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读完。按我预计是每天读30页,3月2日读完,以前我每天坚持阅读,就是摆弄公号那两天没读。当时太累了,脑袋迷迷糊糊,读不进去就想睡觉,于是歇工两天。
自从我给自己制定每天阅读外国小说的计划以后,这是第四本了。前三本分别是《追风筝的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简爱》。这三本情节曲折离奇感人,读起来不费劲。可这本书是上下两册,又长又不好读,开头结尾可读性还行,中间铺垫过程人物太多,相互关弄不清楚,名字也长不好记,我都读懵圈了。有的地方看两遍都没看懂啥意思,这些铺垫都是为后来复仇埋的“坑”,看完后面才懂前面为什么那么做的目的。
这本书适合看第二遍才能深刻体会复仇计划是如何层层递进,连环巧妙设计的,最后顺理成章、不留痕迹地到达精准打击三个诬陷他的仇人(堂哥拉斯、维尔福、费尔男),最后他们死的死,疯的疯。
看完整部小说后心情无比沉重,无论是当年蒙冤受屈的,还是最后得到自有惩罚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的悲剧,没有正真的赢家。
风华正茂的“法老号”大副(马上就要提拔船长)埃德蒙•唐泰斯(后来改名基督山伯爵)在与善良美丽的姑娘梅尔塞苔丝订婚典礼的现场,莫名其妙地被堂哥拉斯(职场对手)及费尔男(情敌)出于嫉妒联手陷害被捕入狱。后又在审判中被大法官德•维尔福为了包庇拿破仑党人的父亲的“罪责”,让唐泰斯顶替当政治犯判终身监禁。
阳光、上进、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的的年轻水手,就这样无缘无故地被投入监狱打成“死囚”。最让人抓狂的是:自己和家人根本就不知道是咋回事,就认为一定是一场“误会”吧,弄清楚就可以出来了。哪知道是三人暗地联手“栽赃陷害”之举啊!
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理,这种情况下人就是一个“崩溃”啊!在没有阳光的地牢里,19岁的唐泰斯一个人从疯狂、暴虐到孤独、无助地度过了14年,那样的日子想想都是“罪孽”。除了狱卒定点送饭,不接触任何人,没被逼疯真是好样的。唐泰斯也曾绝望到绝食自杀但未遂。看到这里,泪水扑簌簌地留下,这是人间还是地狱?这是活着还是死了?就是一句话“生不如死”。对主人公悲惨处境感到锥心刺骨的疼痛。
联想“文革”时期就有“畏罪自杀”之说。什么叫“畏罪”啊?多数人就是蒙冤受屈,还百口莫辩,除了以死证明清白,还能有什么选择。我那开明、聪明且精明的爷爷就是文革中,被屯子里嫉妒我爷爷的“混混”们诬陷,说是“国名党”“私藏枪支”(当时他们是造反派),简直就是莫须有的罪状,我爷爷一个大字不识的地道农民,就知道勤劳致富没日没夜地劳作(爸爸也特别勤劳),日子比一般人过的好点,便遭人嫉妒,导致利用运动进行迫害。用皮鞭抽,用烙铁烫,刚正的爷爷无法忍受身心的侮辱,跳井自杀了。那时是68年,爷爷59岁,老叔才15岁。
从此赡养奶奶和老叔的任务就落到大爷和爸爸身上(农村姑娘不养老,五叔农民特别穷),大爷在肇东县城当老师(那时老师工资低,也就30多元)家五个孩子,大娘是家庭妇女,故生活也比较拮据。大娘还是非常计较和仔细的女人,所以给奶奶钱也有点费劲。而我家双职工(他俩都挣五六十元)三个孩子,生活相对比他们要好,妈妈这个人善良有爱心,对金钱不计较(大家闺秀出身,就是大度有范儿),所以相对给奶奶钱我家是主力军。奶奶没钱就派老叔坐火车来我家要钱(奶奶很仔细,就是老叔从小就大手大脚能花钱)。
“对家贡献最大”这也是爸爸一辈子抱屈过不去的坎。于是无论场合到处说,他当年对家贡献如何如何大(这样的话其他兄弟姐妹没人愿意听),奶奶去世后,导致爸爸和七个兄弟姐妹均不来往,成了贡献最大且最不受人待见的“孤家寡人”。
所以我从爸爸痛苦的一生中总结出:要不就自私到底,谁也不给,喝出别人骂。要帮助别人就心甘情愿奉献,以后别在他人面前提起。如果挂在嘴边经常提,钱白给,到头来躲你都像躲“瘟疫”一样。和当初就不给钱的那个人(五叔)是一个下场,甚至还不如人家人缘好。
后来是如何艰难越狱、复仇雪耻的过程我就不一一赘述了。虽然最后恶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基督山伯爵并没有感到胜利者的喜悦。书最后用这句话结束:人类最大的智慧包涵在这两个词中“等待与希望”。精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