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 — — 你的思维问题出现在哪里?
我有一个惯性思维是,日常出现一点变动,或者“不如”昨日的行为,我就会无意识紧张,焦虑,害怕自己有一点点退步,悄悄地给自己打上“不上进”,“懒”的标签,甚至在脑海里搜罗以往“失败”的经验来加以佐证。同时,我的身体感受是渐渐变得沉重,开始走神,坐姿开始走形,吃饭没有咀嚼感,热气在上身,脑子焦虑的想刷视频逃离此刻的不安感。
这些来自童年经历,孩子犯错只会被简单粗暴归咎为人不行,能力不行等等,而没有任何对问题的拆解分析,特别是在学习等相对比较重要的事情上,也恰恰是这类事情是需要教授孩子怎么更客观处理,在学校也没有得到这种指导。所以我在生活,学习,职场,一旦遇到卡壳的事情,就会焦虑不安,首先心里已经对自己有一万个不经意的指责,哪还有什么力气去做到客观分析利弊,做出决断,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所以我的习惯性思维问题是:出现问题立即做出的决断是批判自己。怎么调整呢?反问自己,啊?这是真的吗?我真这么差吗?刚刚发生了什么?我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今天天气怎么样,有没有影响?如果有些不舒服,那就看到它,休息够了,也要记得不赖床,行走也是力量。身体不舒服也不代表不能动,可以做适当调整,就事论事,想想办法,总要有力量的多。
总说要比昨天更好,其实人是活的,生活也是多方位,就像撸铁,不在原基础上加重就一定是进步了么?同样在原基础减重就一定是退步么?也有可能只是适时调整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根据
题外话:
我写这篇的时候也是卡壳状态,缺失童年健康的引导必不可少就是需要指出父母老师等长辈教育上的不足以及对孩子的影响,而我却有点不太忍心指出父母的过失,因为他们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想让看到这篇文的读者误解,而想着怎么客观公正把可能涉及的人列出来。所以写的磕磕绊绊的。
我现在更文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每日有篇写作,将头脑里的东西表达出来,表达一点是一点,最重要的是写。
我没法表达那么全面,也别自恋,没什么人看的,即使有人指出,那也欢迎讨论。
其实这些都不矛盾,不必为了维护别人自尊而压抑这些真实想法,错了就是错了,不需要去追究谁的过错,但要明白问题出在哪,来让自己脱离原先的轨道,拨开那些责备的迷雾,重塑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