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什么事就去说什么事,我们可以不用这样子的。
我们不用像唠叨的老人一样,害怕读者不明白似的,试图事无巨细地去交待清楚。
其实读者不是傻瓜,他自己会去理解的。
我们可以就像拍电影一样,把情节流中的某一个场景截取出来进行详细介绍就行了。
我们只需把每个场景写清楚,安排好这个场景里面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对话,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表情等等就行了。
当然,他们的言谈行为必须符合逻辑,与角色匹配。
故事情节的推动,还得靠场景的转换。
如果通过一个场景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悬念,这是好事情。
然后,再用下一个场景,对上一个场景进行解释就行了。
如果还解释不清楚,那就再用一个场景来解释。
在安排场景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哪些场景是用来留下悬念的,哪些场景是用来揭晓悬念的,哪些是既揭晓又设置新的悬念的。
而每一个用来设置悬念的场景,都应该能讲清楚这个场景本身发生的事情,不要讲得不清不楚,为设置悬念故弄玄虚。
在《寻秦记》第十节中,分别有这样一些场景:
1、连晋约乌堡主见面,送来夜明珠提亲,乌堡主并没答应。
2、连晋为体现自己的诚意,找到朱姬要了信物,即一枚戒指印,称要帮朱姬与前来迎救之人进行联络。
3、连晋拿到信物前来找到乌堡主,堡主一看,果然是朱姬的印鉴。连晋要乌堡主修书一封,好让朱姬确认来者确为吕布韦所派之人。乌堡主即刻修书,让连晋带去。
4、赵王看了巨鹿候呈来的密函,龙颜大怒,巨鹿候当面指证乌堡主通敌之罪。乌堡主洋装不知,当堂指出印鉴“乌”字其实是“鸟”字,证明密函是假的,是有人陷害。巨鹿候自讨没趣。
[在这个场景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连晋之前的操作是在给乌家设套。然而,乌字变鸟字,连晋设套不成功,反而害了自己。这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本场景既揭晓了对方的圈套,又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新的悬念。]
5、项少龙、乌堡主、陶方在屋内说话,言明了这一切原来都在项少龙的掌控之中,悬念揭晓。
可以看出,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在于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把所有发生的事情全都告诉我们。有哪些事情是没有告诉我们的呢?最起码有这些:连晋是怎么计划陷害乌家的,项少龙和乌堡主见连晋前来投诚又是怎么商量应对的,在被要求写密函的时候是如何想到加盖假印鉴的,巨鹿候获得了“罪证”之后是怎么想的等等。作者却是通过一个个场景的描述,给读者交待清楚了这些细节。
我经常思考,一个场景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它是如何把剧情推向前的。如果不这样安排,效果又会怎样。
我看电视剧,有时候会翻来倒去地看,一般人都受不了。
连我老婆见了也会说:“有病!”
我可能真的有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