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经之意:我到哪里弄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从此,萱堂,指母亲住的屋子;谖草,萱草,又名忘忧草,是送给母亲的花。
“含桃豌豆喜尝新”。立夏时节,春笋未老,樱桃满枝,豌豆正嫩。立夏节气总是在母亲节前后。如今,我们重做一份立夏饭,既是送给母亲的礼物,也是对童年的追忆。
张爱玲说:“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其实她这辈子,就是在拼命地把你觉得好的,给你,都给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在孩子步步长高的年轮里,流淌着父母无尽的汗水,刻满了父母的苦乐酸甜。而正是这份苦,这份乐,这份酸,这份甜,组成了我们别样的人生,又给了我们别样的享受。
所谓年轻,就是你还没有老练到能知晓你正在做的事情,是不可能做的。
自古以来,就有“子不教,父之过”之训。教育子女,乃父母应尽之义务,况父母们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有这个能力。
一等人忠臣孝子。公序良俗仍然崇尚仁、义、礼、智、信。
怎么教育子女呢?乡间有俗语“棒打出孝子,娇惯养逆儿”,有它的道理,但绝不全对。民间还有“规矩多大胆多大”的说法。由此可见,孝子不是打出来的。“惟吾德馨”,与家庭良好的传统、教育分不开。行为的影响,远胜于语言,身教大于言传。
但娇惯溺爱,却真正是逆儿的摇篮,毫不足取。鲁迅先生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是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父母在孩子心里成长的关键时期,不能缺席。陪伴,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父母们也不能打着“爱”的旗号,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施以非爱的行为。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人子,百善孝为先。怎样对父母尽孝呢?书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孝,从来都是与顺连在一起的。孝顺、孝顺,以顺为孝。但也不并止于此,孔子曾经在很多场合谈论过什么是“孝"。所谓″孝",绝不只是能够以饮食供养父母而已。曾子区分了"孝"的三个等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今天,人心不古、多元浮躁的人们,早已对这种“愚忠大孝”撇嘴咋舌,不愿领教。
而开明的父母们,也听从了鲁迅先生的话,不再要求子女对自己唯命是从,比如在婚姻、择业方面,自主自由,自觉打开了“父为子纲”的桎梏。
父母渴望能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他们需要理解、沟通。子女们应耐心、再耐心一点,消弥代沟,体谅老人。一大家人相处,偶有误解,实属正常。但老古语"老要知足少要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有道理的。
金庸之《射雕》中,连东邪黄药师这样愤世嫉俗的正宗邪士,也敬重孝子,向普天下的孝子们三鞠躬。
郭巨埋子之孝,之于今日,值得商榷。但丁兰刻木、王祥卧鱼,依然名垂青史,百世流芳。动物尚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被人颂扬。
唐士孟郊,感慨万千,《游子吟》传颂至今。
乐天诗云: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深得人心。但爱在日常,才不寻常。
谨向舒平、徐静两位老师致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