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她从医生到患者究竟经历了什么

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她从医生到患者究竟经历了什么

作者: 佑佑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1-01-04 17:38 被阅读0次

这段时间,笔者发现特别喜欢阅读纪实性自传性的作品,《从白大褂到病号服》,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当看到这本书籍的名字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翻开了,上班十几年一直在跟医学生打交道,潜意识里也是希望了解下医生这个职业方面的内容。

在这本书里,让笔者再次明白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观察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直面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难题时,不妨让我们从不同的方位和视角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吧!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作者是美国人拉娜·奥迪什,医学博士,危重病医师,就职于北美最大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之一的亨利·福特医院。她是该院肺动脉高压项目的负责人,于2016年被任命为医护体验总监,职责是改善该院的患者体验,并面向全美医疗机构进行宣传与培训。

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奥迪什曾经相信,严格的医疗训练是她和同事们上岗前所需要的一切,但后来她发现错的离谱,在结束实习,即将上岗时,一个肿瘤破坏了她的肝脏,引发了一系列灾难事件,让她失去了正在孕育的胎儿。她躺在ICU里,接二连三的紧急手术接踵而来,忍受着多重器官衰竭。在多次病情危机时,带给她意外打击的是医生同行们对误诊的冷漠、对病痛的全盘忽视和理所当然的情感疏离。奥迪什感到恐惧不安,切身体会,患者不仅仅是面对疾病本身。在当前的医疗条件下,人情味依然是一项奢求。

看到这里,当下的我们应该也是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三四线小城市里,城市虽小,但是医院里就诊的病人总是人满为患,一度笔者很是恐惧去医院陪母亲看病,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排很长时间的队,早上8点到,12点能结束那都是万胜啦,一般下午才能出检查结果,有时候第二天才能出检验结果,尤其是做B超检查,有时候看着前面等待的队伍,能让人崩溃,希望我们身边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的医护人员医德和医术双馨,医院里多些人情味,少些冷漠。

这本书得到了外界很高的赞誉。

《泰晤士报》评价为是一部勇敢、有力的回忆录。

《出版者周刊》评价,通过医生和患者双重视角对医疗与疾病的一次审视,充满同理心,指出了无法忽视的问题。

《纽约时报书评》有一条是我多希望在我进医学院的第一年,奥迪什的这本书能成为指定读物,和白大褂与听诊器一起交到我手上。

哈佛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系教授托马斯·李的评价,奥迪什的经历读来如同一部《奥德赛》。对于“治愈”的真正含义,她给出的解释令人深思。

奥迪什在患病期间,听到了医生说的一些让她胆战心惊的话,那么这些能让作为医生的奥迪什心惊的话语究竟是什么呢?下面分享给大家,看看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胎儿死亡的呢?

她快不行了!

她要放弃了。

那晚真是太可怕了。

你的肾不配合。

这不是我能决定的。

你应该抱抱(死去的)孩子。我不想告诉你太多细节,只是在太平间里过不了几天,死胎的皮肤就会开始分解。

至少你还没死。

你在家服用多大剂量的止疼剂?

你确定现在的疼痛级别已经到8了吗?我一小时前刚给你打了吗啡。

或许你只是太焦虑了。

奥迪什把她的就医经历做成PPT,站在讲台上以一个患者的身份讲述就医感受,让她的同事即医生和护士了解哪些话语能让患者极度失望,以上语言,很多医生都是在不自觉地情况下说出来的,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医生也很震惊,他们无意中让患者对他们感到失望,这种认知对他们的思维冲击很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其实对医护人员来说也不难,平时多做换位思考是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面对当下部分医患关系紧张,作为医护人员,极力推荐阅读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收获。

正如这本书的简介里所言,在这本视角独特、文笔优美的回忆录中,奥迪什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呼吁采取行动,让医护人员以一种新模式重新思考医患之间的情感互动,并给所有的医疗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大胆的路线图,真正的治愈需要良好的沟通、医生充分的同理心以及在医患之间建立真诚关系的努力。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她从医生到患者究竟经历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iv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