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请结合思维导图查看:点击查看思维导图
一、双语之路:一波又一波的挑战
1. 1923-1959:观念的产生:历史洪流塑造我的语文观
① 1923-1942:出生于英语家庭,立志学好英语,成为优秀律师。
② 1942-1945:日剧时期开始学华文。
③ 1945:自己:不懂华文的失落感,重新找回华人身份;并且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华校受教育。
④ 1951-1959:认识到语言和政治息息相关,成立人民行动党,并且以华语和方言竞选。
⑤ 1954-1955:从学潮中,深刻体会到华校生和英校生的不同;1955-1959:福利车厂暴动(最严重的一起)致使双语教育的报告书出现。
2. 1959-1979:政策的起步:双语政策终于起步
① 1959年,新加坡自治,争取新马合并,接受马来语为国语(不是唯一语文);要求教育和语言平等:普及教育、入学不分贫富、工作机会等。
② 1959-1966:教学内容统一,不同教育源流趋向统一;为了打破种族藩篱,尝试混合制学校。
③ 1965:政治突变,脱离马来西亚。制定双语政策:一以英文为谋生工具,二以母语保留传统文化价值观。因为政治因素,不能在1965年推行。
④ 1959-1978:1959年重视第二语文,1975年发现成绩令人沮丧。华校开始没落,政府决定一些好的优秀华校,同时加强英文水平(双语兼优)。
⑤ 1979:《吴庆瑞报告书》。决定从此英文为主、母语为辅。
3. 1956-1980:南大的实践:南洋大学兴与败的启示
① 1956:陈六使主导建立南大。
② 1959:《白里斯葛报告书》:探讨南大。
③ 50年代末,60年代初,南大成为共产党活动阵地。语言问题更加敏感。
④ 首届南大生被陈六使鼓励参加政治活动。1968年,政府正式承认南大学位。
⑤ 1970-1980:大多数雇主不愿聘用南大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经历联合教程——联合校园——合并学校(与新大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南大的云南园发展为南洋理工大学)。
4. 1978-2008:华校的扶持:时势造就了特选学校
① 1978:展开对华校的救亡运动。对14所华文中学提供帮助,形成特选中学的雏形。
② 1979:9所优秀华校开办华文、英文都为第一源流的特别源流。初期反应不热烈,1983年取得亮眼成绩,吸引力增强。另外,政府致力要把华校跟颠覆活动分开。
③ 9所特选华校都具有优良的传统,政府担心新加坡人接受英文为主流的教育,变成伪西方社会,所以增设了特选小学,灌输价值观;在一些学院,推出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对于特选学校,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④ 特选学校特色不再明显,2008年,教育部政务部长发表演讲,敦促特选学校要加强特色。
5. 1979-2010:华语的发展:华语运动32年细说从头(华语和方言的运动)
① 发现华语和方言问题,决定快刀斩乱麻。相对方言,华语更有前途和生命力。但是推行华语运动很艰巨,很敏感,受到很大的排斥。
② 1979-1989:华语运动第一个十年——少说方言:包括推广华语的软措施和禁止方言剧、普及汉语拼音等硬措施。
③ 1989-1999:华语运动第二个十年——认识文化:宣传节日风俗等文化
④ 1999-2009:华语运动第三个十年——与时俱进:向年轻人表达讲华语是时尚的概念。
⑤ 未来的路:华语与英语的问题,不再是华语与方言的问题。
6. 1980-2011:政策的摸索:调整又调整,改革又改革(双语之路)
① 1965年建国,确定英语为工作语言,考虑到政治代价,并没有运用行政力量强迫学校以英语为第一语文。
② 1979年,《吴庆瑞报告书》作出英语为主、华文为辅的定论。
③ 1987年统一源流,大量学生转流至英文源流,英校师资素质下降,政府努力要提高大家的英文水平。
④ 1992年,《王鼎昌报告书》:全面提升华文水平。
⑤ 1999年,《李显龙华文教学新政策》提出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学生读高级华文,考虑到中国的未来发展,考虑培养学贯中西的华文精英。
⑥ 2001年,推出华文B课程。2002年,试行双语并用教华文。
⑦ 2004年,华文母语成绩不再算入总分;《黄庆新报告书》提出单元教学法。
⑧ 2009年成立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借以改善教学情况。2011年《何品报告书》提出差异教学方式。2006年,放开第三语文的限制。
⑨ 华文的未来:培养小部分双语精英,大部分能够使用实用的双语,其余的人至少具备程度较低的双语能力。
7. 未来的思考:中国崛起带来的大气候
① 领导人懂华语可以为新加坡带来优势。
② 新加坡对中国的关系:保持自身价值。
③ 关键的是利益问题不是语言问题。
④ 中国的崛起有助于维持新加坡的华语环境。
⑤ 教导双语要切合学生实际。
⑥ 中国新移民与新加坡的关系。
8. 经验的总结:我的经验总结
① 语言可以成为政治经济成功的动力。
② 语言是一种工具,承担教育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同时应该服务国家利益。
③ 双语政策要兼顾工具语言和文化语言。
④ 制度化保证,并且让学生经历长期的学习过程。从小学习,未雨绸缪。
⑤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兼顾精英化和普及化。
⑥ 只有一个主导的语言。
⑦ 语言政策是个永无休止的旅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