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家回来,磨磨蹭蹭,又是一天没有去办公室。
看了几篇帖子,主题各不相同,但是似乎又有联系。
1想到就去行动,如果不行动就卸下这个精神包袱
作者写道三十岁不再是拼命三娘,更喜欢想到的就去行动,如果不去行动就卸下这个精神包袱,干脆放弃,不做。
而不是每天都纠结着,让自己一定去做某件事,但是行动上却很慵懒。那样精神上的撕扯会让生活变得很压抑。
比如作者提到考一个证书,但是过程却很压抑。
这时的应对策略就是想一下做每件事的需求,才能缓解做这件事带来的暂时性的痛苦。
per:非常有感觉,就像是我现在可能不想做这个事情,但是完成之后的收益非常之高,因此还是要完成,因为这也算是为了自己想要的努力。和自己想追求的并没有矛盾,有的时候我们很痛苦,或许就是想即时满足吧。
2公交车上遇到一个老奶奶,坐车坐反了。
老奶奶问司机,还有多长时间到A站,司机说她坐反了,老奶奶说:“哎呀,怎么又坐反了”。当时听到她说这句话,有些心酸。又想到前段时间看的《都挺好》里面的苏大强,最后老年痴呆。
每个人都会变老,甚至每个人都会受到疾病的困扰。有的时候会想,我做投资的意义是什么呢?好像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是很大。然而,如我我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突破,就像是在老年痴呆症上有所突破,能够用一些认知训练减缓这种病症,那真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又想到,今天拼车回来的路上,一起同行的人。因为自己出自农村,甚至贫困与疾苦对人的摧残,也觉得自己有余力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一直在这里自怨自艾。自我认为,因为从那个环境中出来的,所以悲悯,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
总之,人生或许做一些对别人有意义的事情,大概人生就是意义。
3文笔超好的帖子
关注的一个投资界的大V,文笔超好,或者用“文笔”这个词形容也不太贴切。会投资,写东西也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写出来的东西自有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朴实的言语,却能够比喻起来让人感觉,真实,到位。身处车水马龙,而寄情山水间。佩服。
现在慢慢意识到,我还是喜欢写作的,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记录出来,有的时候听到一首歌,会感动;有的时候看到路边的风景,会觉得有趣。但是我又不喜欢每天的定时交稿,大概也就是随便记录一下。
不过也很喜欢村上春树的那种写作状态,早晨四五点钟起来,伏案工作,全情投入,全神贯注。
以上的每一种状态都很喜欢,都很喜欢。
4投资交易记录,两种不同的模式
今天看到两个总结投资记录的帖子。
一个帖子是典型的老散户写的,入市很早(1991年),学习很晚。作者有很多操作模式,唯一赚钱的方面就是拿住银行股,其他类似跟风买入(听内幕,听节目推荐,听朋友推荐),用钱时割肉,将资金交付朋友帮忙代理炒股等。不过作者的经验贴中我最认同的是炒股一定要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性格。炒股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性格来。
确实是,炒股一定要了解自己。之前《解读基金》上的一个风险偏好测试还是很有用的。如果偏保守的性格就买一些高股息、大蓝筹。如果还要保守,可能债券和货币基金才适合自己。
另一个帖子是一个10年左右入市的投资者。这个帖子总结了作者从10年之后的使用的不同策略,包括价值型股票(13年)、封闭式基金、要约收购、可转债套利、分级基金(15年)、港股(16年蓝筹+打新股盛宴(17年)、18年学习资产配置,不再买入股票,打新和股息全部买入年化折价5-6个点的债券基金。
可以说这个帖主踏对节奏,当然,作者的数学比较好,又肯钻研,不过我比较受启发的是他提到的复合型策略。最近可转债打新热情高涨,中签率急剧下降,如何去安排自己的钱,如何通过资产配置指定自己的投资体系,复合型策略确实是一个启发点。
作者在最后提到,投资的路上忍受了很多孤独,身边没有几乎没有可以交流的人,家人也不理解,无论如何讲解都无法沟通。”为什么我们不断受折磨却还在这里还干劲十足“。作者举例,2011年欧洲冠军杯决赛,曼联全场被压制,最终被巴塞罗那完败,心高气傲的弗格森爵士双手不由自主颤抖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这位69岁的老人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为什么还要承受这一切。作者“后来慢慢明白,冠军杯决赛才是老头子的激情所在,无论胜败、竭尽所能,全情投入,那里是他深爱的世界....."
5关于人生的意义
我一直在想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深爱,关于行动与获得,但是很遗憾,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但是,慢慢地想明白,生活不是全部都想明白了才去生活。
关于人生的意义,想不明白要一直想。至少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一定要去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