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遊”和“游”是两个字,有时游与遊通用,表示交游、游说、求学、出访等意思。孟子问齐宣王,如果手下有个大臣出差楚国之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可是回来之后,却发现妻儿正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解决和这种人断交。
孟子又问,司法部长管不了他下属的官员,您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黜罢他的官。
孟子于是将矛头对准齐宣王,尖锐发问:“境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政治不稳定,那又该怎么办呢?”
这当然是一国之君的责任,所以齐宣王不敢像刚才那样态度鲜明了,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岔开了。所以,很多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是非善恶很容易辨别,义正词严,亮明态度,表达立场,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自我反省、直面问题都很难,更不要说改正了。
孟子希望齐宣王行王政,认识到齐国存在的问题,这此的问题不可谓不尖锐,但他不是一上来就指责齐宣王,而是从私人交往,说到大臣职责,最后论及君王的使命,步步深入,过度比较自然,所以齐宣王不好发作。其次,孟子显然是针对齐国说事,可是他并不点名齐国,大家心知肚明,并不点破,这就给双方都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故国,社稷绵延久远的国家。乔木,高大的树木,指古树。世臣,贤臣,芳名流传之臣。
孟子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宗庙前面必有生命力旺盛的高大的古树,但国家之所以悠久,不是因为有这些百年千年古木,而是代代有贤臣辅佐。我看大王没有一直重用的大臣,大臣更换得很频繁,以前的大臣,现在都不知哪里去了。
孟子的意思,是希望齐宣王择贤臣,一直给与信任,用他们治国理政。可是齐宣王却问:“我如何辨别那些没有才能的大臣,然后赶他们走?”孟子的本意在留,齐宣王的注意力却在去上,实际上他是为了自己留不住人才而辩解,意思是说,我哪里做错了,而不是说,怎么样做才是对的。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拔贤臣这件事,如果做的不好,那么就会出现应该得到尊贵地位的人却得不到重用,而本该卑贱的人无上了位、亲近应该疏远的人,而疏远应该亲近的人等现象,所以用人必须慎之又慎。
准备提拔用人的时候,对于候选人不论是用还是不用;准备处罚大臣的时候,无论是罢免还是处死,身边近臣的意见不要轻信,朝中大夫的意见也不要轻信,要听听全国人们对此人的反响,在这个基础上,加以考察调查,然后再决定生杀予夺,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到真正的贤臣,避免误用不肖之臣,罢免真正应该罢免的人,处死真正应该处死的人。君王做到了这一点,才称得上是民之父母。
孟子这里提出了君为民之父母的两个内涵,首先君王必须心中有百姓,为百姓谋福利,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其次要懂得选拔任用理政的官员,真正为老百姓办事。
【《孟子》简读之梁惠王篇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