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记录两件事。
第一件是关于听课磨课的感受。每年九月份,都要举行新上岗教师和转岗教师亮相课,这已经成了每个学校的传统活动。既是让新教师或转岗教师,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全校老师跟前,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是学校对新教师的一次考验,课堂教学水平怎么样,能不能达到学校的要求。同时也是用学校的课堂文化,感染、影响新教师,让新教师尽快融入学校教学文化的过程。
绝大多数新教师来自周边农村学校,原本学校节奏慢,课堂教学单打独斗,经验和水平,绝大多数也没有城市学校丰富。刚刚进了高大上的城市学校,既要很快适应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节奏,又要呈现一堂拿得出手的课堂教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磨课是亮相课的前奏,从自我设计、反复打磨到正式上课,历经一周多、三四节课的时间,也是相当磨人。我参加过很多次新教师亮相课的磨课,从第一节课的无序杂乱,到最后的理想呈现,期间经过至少两到三次的上课评课上课,评课过程。
评课磨课也是个技术活,依我参与多次评课的感悟来说,打磨一切精彩的亮相课,至少要经历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磨课堂教学目标。目标是一节课的准绳,四十分钟究竟要干什么,要让学生收获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向,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很多教师上课前,往往一头钻进别人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中,这儿扣一段,那儿截一段,或堆积一些自认为出彩的环节,凑成一节课。上课后评课时,走着走着就会进入死胡同,感觉朝哪里走都不对,怎么设计修改都做不下去。评课的老师,也往往一头扎入细碎的环节,这样修那样改,总觉得不满意,却说不出原因在哪里。其实这是最忌讳的,当走入死胡同时,我们就要回过来反思,这节课目标究竟是什么?聚集到语文课,首先就要做到正确划分课时,是要上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完成哪些目标,第二课时要完成哪些目标,只有在整体上明确了教学方向,搭好了大框架,课堂教学设计才会有章可循。
第二个层次是磨教学大环节。目标明确了,还要对课堂教学的大环节有一个基本的构建。就像盖楼房要搭起框架,写作文要有提纲一样,教学环节就是一节课的骨架,骨架清晰了,血肉才会有正确的依附。
第三个层次是磨每一个环节下的小步骤。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循由易到难,从低到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原则,课堂整体设计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拓展延伸的前一个环节,一定要在课堂深度和高度方面有一个质的提升和拔高,避免课堂在低层次重复。
磨课过程如果混淆了三个层次,往往会走许多弯路,枉费很多精力。
其实不只是磨课,之前的研课标说教材说课活动也是这样的历程。
往大了说,做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是先确定目标,再制定大环节,最后去细化具体的步骤。
天下事,抛弃细节不说,大的流程与步骤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二件事情简单一点说,省教科所举行群文阅征集活动,我报名参加现场课征集,要用U盘报送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
我所参保的现场课,是我近三年来,课堂教学摸索和对苏轼多方面研究结合,形成的成果,也离开了学校研讨课竞赛课的打磨,去年获得了市级一等奖。
十一小长假,又现学了给视频添加片头和字幕。四十三分钟的课堂,字幕一句一句校对,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完善教学设计,填报推荐表,直到昨天下午才正式报送完毕。
结果晚上就得到消息,因为教学内容不是出自《群文1+X》读本,而无缘初选。理由是本次活动由树人教育学院与省教科所联合举办,是要推进群文阅读读本的使用和普及。
得到这个消息,心里有点小愤懑。举办这样的活动,在更大意义上,难道不是为了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水平?教师群文阅读水平提高了,喜欢群文阅读课堂了,难道不会推进群文阅读读本的使用和普及吗?
愤怒归愤怒,还是要面对现实。一个普通教师人微言轻,逆来顺受,尚且会被按在地上摩擦,何来权利辩驳评理。
每一个出现在生命里的人,一定是来教会你些什么的。同样的,每一件经历过的事情,也总在有意无意教会你一些东西。 不只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生存是有法则的,只有遵循规则,才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受限制的自由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