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个性”,药有“药性”。
——《青囊》少阳
中医,虽博大精深,但大道至简,不外乎“理、法、方、药”四字。
“理”,是理论。
“法”,是法则。
“方”,是方剂。
“药”,是中药。
我们先来讲讲中药。
01 中药
什么是“中药”呢?
有很多人就喜欢在“中”字上作文章,我独独要说下这个“药”字。
什么是“药”?
有病才吃药。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凡是能治好病的,都是药。
不管是草木还是动物,管你是矿石还是结石,阿猫还是阿狗。
总之,我只拿个锅来,把所有东西像打火锅一样,全放进去大乱炖,一熬一煮,还要加点姜作调味料,一碗药就出锅了。
只要是能治病的,都可以说是药。
但是细想想,这药它本来就是药吗?
什么意思呢?
它生来,就是为了当一味“药”么?
它本来就是充当着治病这个功能,而存在的吗?
肯定不是的。
如果认同这话,就和认同这人,生来就该如此这般一样。但我们任何时候,都没有决定任何人的权利。
如此说来,此药非药,是我们自己所下的定义和偏见。
只是我们擅自认为,这“药”是用来治病的。
02 病
说到治病,那么什么是病?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是处于一种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气血、脏腑和阴阳,都保持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
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就是气血、脏腑和阴阳出现了偏盛偏衰的现象,发生了病理的改变,形成了所谓的“病”。
既然人体的气血、脏腑和阴阳出现了偏象,就应该利用药物的偏性,来以偏纠偏,让气血、脏腑和阴阳恢复正常的机理和现象。
这种“以偏纠偏”的方法,也被称为“以毒攻毒”。
所以,前人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
药物的毒性,就是偏性,也称为“药性”。
现在看来,“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大概也能解得通了。
03 药性
所有事物,都有其“性”。
人有“个性”,药有“药性”。
药的这种“药性”,就相当于人的“个性”。
正因为每一味药物的“个性”都不一样,所以每一味药物的功能和作用也都不一样。
而人有百样,物有千种。
像草木石头、鳞甲沙土,诸如此类,皆属物品,尚且还有形有质,看得见,摸得着。
你且听说过“心病还须心药医”——“范进中举”、“张子和献三丑”的故事?
这就归于“情志治病”的范畴了。
情志,属于“心药”。
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但你能说它不是“药”么?
可见,这“药”并不单单指的是,书本上那些狭义的概念。
草木泥石、鱼虫鸟兽、情志心绪,乃至天时、地利、人和,都可以是药。
因为它们,都有其性。
以其偏性,当能纠偏。
合理运用,尽是良药。
如此说来,样样皆可入药。
天地大铜炉,万物一锅端。
04 性能
说起了“药性”,就不得不提起药物的“性能”。
书本上的原话:“中药的性能是中药的药性理论。”
其基本内容包括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我对此有不同的意见。
性能性能,当是“性”和“能”两个概念的叠加。
“性”,是性质、特性、特征。
“能”,是功能、功效、效用。
书本上所著“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也只能体现药物的“性”。
这五个内容,倒是并未体现药物的“能”。
因此,我将“性能”二字拆开,重新解析,或能更好理解。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和功效,是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药物的性能。
因此,必须诸方面合参,才能更全面地掌握中药的性能。
下一章,我们就先来谈谈中药的“四气”。
正因为每一味药物的“个性”都不一样,所以每一味药物的功能和作用也都不一样。
——《青囊》少阳
观众老爷对于“中药”都有哪些看法?
> 欢迎大家拍砖,请拍狠一些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