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墨客演义-区块链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上)

墨客演义-区块链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上)

作者: liulin717 | 来源:发表于2018-03-27 10:09 被阅读0次

比特世界开鸿蒙,前贤夙愿初见功。

中本上神杳无踪,工农联盟起内讧。

侧链扩容不相让,以太合约开赌坊。

百家争鸣阿西欧,万链奔腾竞自由。

共识机制难两全,分层分片建子链。

异步调用统乾坤,跨链互联墨客王。

打油诗一首,向所有区块链的参与者致敬!

如果说2017是区块链的泡沫爆发年,那么2018就是通证落地的应用年,也是区块链大洗盘年。

2018大幕已经开启,从1月份的跑车,跌到2月份的家用车,再跌到3月份的玩具车,一泻千里的市场传递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以前只要跟大流闭着眼都有超额回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

征兆已经出现,笑到最后的通证可能会给大家带来十倍、百倍,千倍甚至更多的收益,同时如果选择错误,可能就会走在归零的路上。那么如何在成千上万的通证中辨别真假,面对即将来临的通证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之地呢?

明史可以知得失,在市场低潮中瞻前顾后,回味区块链并不漫长的历史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

(一)比特世界开鸿蒙,前贤夙愿初见功。

2008年11月1日,小光棍节,注定会载入史册!

后世寰宇皆知的比特币,此时犹如孕育多年即将成熟的腹中胎儿,即将在互联网世界破开鸿蒙,呱呱坠地••••••

那一天,秘密讨论群“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需第三方信托机构。”该帖的署名,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中本聪。

这样的电子货币系统是诸多先贤数十年来的梦想,也有许多专家进行过尝试,但都接二连三失败了。

1976年,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出版了《货币》的非国家化,提出了非主权货币和竞争发行货币的理念,为区块链技术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是在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密码学大师迪菲和赫尔曼发表了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论文覆盖了未来几十年密码学所有的新的进展领域,包括非对称加密、椭圆曲线算法、哈希碰撞等一些手段,奠定了迄今为止整个密码学的发展方向,也对区块链技术发展和比特币诞生起到决定性作用。

1990年,密码朋克的主教级人物大卫•乔姆发明了注重隐私安全的密码学匿名现金系统Ecash,不过Ecash并非去中心化系统。

1997年,哈伯和斯托尼塔提出了一个用时间戳的方法保证数学文件安全的协议,这个协议也成为比特币区块链协议的原型之一。

1998年,密码朋克戴伟提出了匿名的、分布式的电子加密货币系统B-money,强调点对点交易和交易记录不可更改,可追踪交易。分布式思想是比特币的重要灵感来源,在比特币的官网上,B-money也被认为是比特币的精神先导。B-money的设计在很多关键的技术特质上与比特币非常相似,但B-money有些不切实际,其最大的现实困难在于货币的创造环节。B-money系统要求所有的账户持有者共同决定计算量的成本并就此达成一致意见,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绝无可能做到。

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发明,点对点网络技术的开发,使得比特币的出现成为可能。通过这两项技术,可以建立分布式交易账簿,并以呼叫问答机制向全网广播,网络节点不停地检查接收的数据,避免数据被篡改。

最后的拦路虎就是 “双重支付”问题,“双重支付”阴云在数字货币诞生伊始,就始终盘桓不去。而解决办法就是亚当•贝克在1997年发明的哈希现金(Hashcash),其中用到了工作量证明系统(POW),但该设计起初只是用于限制垃圾邮件发送与拒绝服务攻击。

2004年,哈尔•芬尼接过亚当•贝克的接力棒,基于“拜占庭容错机制”(BFT)发明了“加密现金”,将哈希现金算法改进为“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RPOW)。

至此,所有的技术都已成熟,终于由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一蹴而就。

在后世有“区块链圣经”之称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白皮书)中,中本聪融合了非对称加密、点对点技术、哈希现金这三项关键技术:将RPOW(可复用工作量验证)引入加密货币,阐述了RPOW机制如何用于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RPOW消除了中枢时间戳服务器的需求,杜绝了被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想通过攻击服务器来进行比特币无限重复消费的问题。

在“密码学邮件组”的讨论中,中本聪细致入微地回答了所有疑问,最终在白皮书中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中本聪选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将比特币公诸于世,语言冷静,却无比清晰地表明了他对华尔街银行机构为代表的金融利益集团的厌恶:“传统货币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信任。中央银行必须让人信任它不会让货币贬值,但历史上这种可信度从来都不存在。银行必须让人信任它能管理好钱财,并让这些财富以电子货币形式流通,但银行却用货币来制造信贷泡沫,使得私人财富缩水。”

两个月之后,也就是2009年的1月3日, 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宣告了比特币的诞生。他同时通过“挖矿”得到了50枚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就叫“创始区块”(Genesis block)。

九天以后,也就是2009年的1月12日,中本聪向密码学家哈尔•芬尼转账了一笔比特币,那笔转账在当时还不值一文,却在电子加密货币篇章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摆脱第三方金融信托机构而完成的点对点交易。

诸位前贤梦寐以求的愿景似乎已经露出了一丝曙光。

但故事,才刚刚开始••••••

(二)中本上神杳无踪,工农联盟起内讧。

比特币发布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媒体与公众纷纷把中本聪与上世纪90年代的那些密码学天才们相提并论,中本聪对此不以为然。

2010年,维基解密宣布接受用比特币的捐款时,社区一片欢呼,中本聪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请不要揠苗助长。比特币这个项目需要平静地成长,这样软件才能够逐渐强化。我请求维基解密现在不要使用比特币。比特币还是一个非常小的测试项目,还处在婴儿期。在这个阶段,你们所带来的关注将摧毁我们。”

中本聪对20世纪90年代的失败者记忆犹新,他指出Beenz、Flooz、ECash等数字货币先驱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中心化的架构。因为一旦为数字货币信用背书的公司倒闭,或保管总账的中央服务器被黑客攻破,该数字货币就面临信用破产和内部崩溃的风险。“经过数十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基于‘信任第三方’系统的失败(例如ECash)。我希望人们能够有一种区分,即知道:我们是在尝试首次建立一个以‘非信第三方’为基础的系统。”

然而,要向公众解释这两者的区分很难,而中本聪似乎也志不在此。2010年的12月12日,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发布了他最后一个帖子,其后,他在网络上的公开活动频率也逐渐降低。直到2011年4月,他发布了最后一项公开声明,宣称自己“已经开始专注于其他事情”,然后慢慢地,就再也没了消息,逐渐成了神话。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端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中本上神虽然去的潇洒,身后留下的“工农联盟”却起了内讧闹分裂,“工”是矿工,“农”是码农,矿工和码农究竟争吵的是什么呢?这就得从矿工和码农的分工说起。

比特币使用的区块链1.0是一个基于密码学安全的分布式账本,也是一个方便验证,不可篡改的账本。这个账本又是怎么来的呢?

比特币没有钱包,只有交易账单,比特币从开始到现在的每一笔交易记录都保存在网络上,整个比特币网络维护的一个巨大的交易记录文件。 这个文件的更新周期平均是10分钟,新加入的交易记录叫做一个block(区块),而这个硕大的文件由一串block(区块)组成,叫做block chain(区块链)。任何人只要下载了客户端都能接收到从比特币成立那一天起的所有账单,所以,只要把所有账单都下载全了自然知道每个账户上应该剩多少钱。

那么,区块之间是如何形成链条的呢?这就要用到哈希函数,区块链在记账是会把账页信息(包含序号、记账时间、交易记录)作为原始信息进行Hash, 得到一个Hash值,账页信息和Hash值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第一个区块。在记第2个账页的时候,会把上一个块的Hash值和当前的账页信息一起作为原始信息进行Hash。这样第2个区块不仅包含了本账页信息,还间接的包含了第一个区块的信息。依次按照此方法继续记账,则最新的区块总是间接包含了所有之前的账页信息。

所有这些区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区块链,这样的区块链就构成了一个便于验证(只要验证最后一个区块的Hash值就相当于验证了整个账本),不可更改(任何一个交易信息的更改,会让所有之后的区块的Hash值发生变化,这样在验证时就无法通过)的总账本。

但记账有成本,需要消耗计算机资源,那节点为什么还要参与记账呢?在中本聪的设计里,完成记账的节点可以获得系统给予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这个奖励的过程也就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因此大家形象的把记账称为“挖矿”。新的比特币只能从挖矿过程中产生,所以矿工们会争夺记账权,为了避免出现记账不一致的问题,比特币系统引入工作量证明,通过解决哈希函数问题竞争获得唯一记账权。

由于哈希函数的特性,解题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不停用随机数试错。随着比特币网络节点的扩张,计算量越来越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计算设备、电力等,目前应该没有单矿工独立参与挖矿,基本都是由矿工联合起来组成矿池进行挖矿(矿池里的矿工按算力百分比来分收益)。

可以看出,挖矿越来越难,收益越来越低。而另一方面,矿工的收益不仅仅包含新发行的比特币奖励,同时还有交易费收益。随着比特币越来越广为人知,也引起了资本的高度关注,投资资本和投机资本蜂拥而入,比特币的交易量急剧飙升。而比特币的区块大小只有1M,10分钟才出一个区块,导致每秒只能做7个交易,已经快达到了区块容量的上限。如果比特币网络的转账越来越多,很多交易就不会在交易发生后的第一个发生的区块被打包和确认,可能要等好几个区块,甚至更久,比特币交易的拥堵导致了转账速度变慢,手续费也越来越高。

眼睁睁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流失,谁也不甘心,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留住客源呢?矿工和码农的意见却很不一致,导致了内讧。

矿工们可以称作大区块派,以生产矿机和提供矿场的比特大陆为代表,主张扩大区块容量来解决拥堵问题,把每个区块扩容到2M、4M、8M•••或者就不设上限。

码农们可以称作闪点网络派,以比特币核心(Bitcoin Core)团队为代表,主张不动比特币主链,仍然让比特币保持1M的区块大小,用闪电网络建侧链解决拥堵问题。闪电网络建

立在隔离见证的基础上,原本区块打包有两类东西,一类是交易信息,一类是见证信息,后来发现见证信息并不是很必要,就把见证信息隔离走侧链,交易信息仍然走主链。

乍听起来,两个方案好像都不错,也都可以解决比特币交易拥堵的问题。那么两边到底在争什么呢?

请听下回,《墨客演义(中)》再做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墨客演义-区块链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sj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