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自我批评
——2019
仅从个人及周围环境出发回顾2018整年,时间开始主观上走的更快,甚至有种预感,今后的一年比一年更快,能够留下的东西更少,因此打算从利用时间、规划生活方面进行叙述,这也是这一年让我意识到并开始有些后悔的问题,算作自我批评和反思。
感觉时间走的更快是因为一年下来做的事少,回忆起来没有什么内容。因此想自己掌握时间,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做有意思的事情,无论是学术还是生活。从我而言,我是一个大部分时间都很随意的人,只要在一个度的范围内都会选择最简单、最懒惰、最拖延的方式完成,这在某种意义上让我生活的很轻松,但也逐渐让我想体会另一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让我觉得我在被时间推着走,就像随波逐流一样,之前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但也确实越来越觉得有些紧张。作为学生的身份,听过的表扬有这么一种,类似于只要家长或老师提点、鞭策,就能一直积极向上。这种看似主动的进步其实是被动的,不是没有用,而是不再适合,因为以及开始摆脱学生的身份。当然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学生身份指的是一种在校园环境下,从属的,接受指引的状态,走向了更加完整的自我探索,就像那句不待扬鞭自奋蹄吧。我曾思索这种心态的产生和对自己当时生活的改变,我想是因此我们逐渐成为自己生活和家庭的掌控者,代表着一个家庭未来十年的发展。往大了说是社会的中间力量,但这个社会实在太大,我想我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此生都无法看清这社会的全貌,虽然遗憾但不能强求,因此仅仅从自己和周围这个局部社会出发。我们开始非常认真的接触到真实的将来,具体表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打算、父母未来的考虑和整个家庭的规划等。因此,在这种应该实实在在努力的状态下,随意的生活不算是一个好选择,无助于提高应对之后出现的各种消极可能的能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工作未必如意,家庭琐事增加,家人身体出现各种意外等,这些可能一定会大于生活的顺风顺水,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需要自己支配时间来规划之后的生活。
按经验我的时间的分配取个上限,以10年为间隔,大概25岁我们会结束学生时代,35岁会结束单身时代,45岁会以自己子女为家庭的有生力量,同时这个时候上一辈的衰老无可避免。当然这不适合所有人,仅仅是从我周围的环境推理得到我的生活轨迹。因此25岁到35岁的这十年对于我,虽然无法实现跨越阶层,却可以让之后的生活有些选择。35后表现的生活状态,在这一刻已经种下了种子,或者从我们出生就种下了,现在不过是努力修枝,争取一点点权利。对于未来的规划,来自于对过去生活的总结反思,去粗取精,就像参考文献一样。未来,是对过去的弥补,对现在的优化。细致来说,我分了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量化、反大脑享受。
经济直白说来就是合理消费,赚钱和存钱;从周围数据来说,我们的消费水平不高不低,赚钱极少,这会导致一个问题,我们消费不断升级,但是一旦有需求,拿不出真金白银来。对于合理消费而言,有效的方式是拖延,拖延自己的欲望,我曾尝试着极力满足自己的购物,几乎一个月内买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时其实是愉悦和惶恐的,而且满足感随着时间下降的非常快,随之自责的情绪更多,从此便开始拖延自己花钱的想法,很明显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适合自己的东西永远大于自己的需求,因此想买的永远存在,即使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这种事也可以很快找到代替品,就算是遗憾也在接受范围中,拖延一下无伤大雅。对于赚钱,我对于还处于学生身份的想法是,没有必要,去看书学习比赛,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更有价值,控制消费即可。这是对过去自己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还没有错过校园时光的同学建议。对于存钱,非常有必要,无论是在校还是没有,不是那种存几个月用来做什么,而是持之以恒的,在除去了各种消费的后还剩余的那部分无论多少都好,有自己的可支配财富,看待问题心态会很不同。总之就是开源节流。
量化听着有些奇怪,但这是我最直接的感觉,找不到更加合适的词语去代替,我尽量用语言表达出来。量化时间,得益于学校的规划我们习惯把时间量化为上学期和下学期,但如前面所说,我们擅长主观感受比如好坏、快慢这种,多好多坏,多块多慢这种具体的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说明。当时间主观感受越来越快,再把一年的时间分为上下两部分会发现浪费了许多,日子越快成果越少。我们需要把时间开始量化为12个月,24个半月。每月有安排,心里也会明白这个月的状态,每半月会提醒自己这个月即将过去,自己做了多少。如果继续量化,一月有4周,这样算有48周,每周对自己都有总结,但其实365除以7会有52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状态逐渐掌握自主权。量化金钱和能力,一个城市的平均工资,平均消费,物价这些,对应我们自己的消费,我们处于什么水平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一分努力和十分努力又对应着怎样的状态,需要多大的力量我们可以在预估的时间内实现计划,这也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反大脑的享受具体而言就是克服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恐惧、自责,获得更大的力量,如分配时间、遏制不愿出现的结果、为自己和重要的人创造美好的生活状态、实现自己的理想、有足够享受的心态等。就像前面说的量化时间一样,我们放弃简单的分割法是为了把时间一天天掌握在自己手里,到达目的后会获得巨大的享受。我不是一个爱吃苦的人,因此开始吃苦肯定是因为有更大的吸引或做喜欢的事,并不会觉得苦。这听着有点中二,但我们总要犒劳自己,按我对自己的了解,很容易被诱惑,如果自己不奖励自己,那么就只能把主动权随意给出,让其他的人,周围的环境来参与改变或者控制自己的发展。总结来说享受就是通过反大脑获得更持久的愉悦,我们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知道自己最隐秘最想要的,所以由自己引导自己去控制自己。福无双至这句话某种意义上并不正确,事情之间的联系有的很直观,举个大家都明白例子,多看论文做实验就会有自己的论文,有论文就会有奖金,同时有荣誉,这些又会变成简历上的一笔,同时深入研究问题后就会提高自己的某些能力并得到的感悟,不用再继续说长此以往在该领域的发展,仅仅量化好时间,做好实验这些已经能够处理毕业和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更高的要求,对应的也有更多的事情。达到及格线后,就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触碰更优秀的状态。这种反大脑的享受是我对自己提供的奖励,对于自律的人,我发自内心的崇敬,因为我需要自我奖励和惩罚才能够实现对自己的控制,而即使这样我也从来都不是一个自律的人。
以上的全部其实有些啰嗦,我把曾有过的一些思索和感悟写下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再对读过的书,相处的过的人,生活过的环境总结和反思,这构成的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也决定了将来的一些走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