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时间:2016年11月6日
2016年11月13日
在第五次课的开始,T带领我们从克莱因与母亲的关系的视角,再一次打开了母子关系中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力这个领域:
一、克莱因与母亲
1、母亲不要她的女儿快乐,不希望女儿找到成就感。
母亲对孩子的抑制:阻止孩子的兴奋、渴望、需要。孩子成人后有抑制性的紧张、很低维的道德绑架自己——已经内化完成一个抑制性的客体。
2、她嫉妒她的愉悦,而那是她自己年幼就被剥夺的——恨与攻击的源头:母亲没有补偿性的自我向度的调教,而是仍然冲向了过去的阴影圈固着的恨意与攻击——恨意恰恰是固着的最为原始的表达。
通过这两个点,以及高一女生案例的分享,让我们看到控制、焦虑型母亲、在母女关系中所表达出来的:对孩子的抑制、攻击、恨意背后来自母亲自身的自体状况。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不少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联系到工作中,很多母亲或者是父母对于孩子活力的不恰当抑制时有发生。甚至在教师身上也是有的。
二、克莱因的补偿
1、克莱茵发展出将母亲的影响排除在儿童心智发展之外的理论
2、这是面对太活跃、太有影响力的破坏性母亲的防御。
3、对母亲的否认
4、她是客体关系中冷冰冰的观察着
这里主要讲到的是母亲对于克莱因理论以及客体关系的影响。
关于性兴奋中的局部兴奋与整体兴奋这个点,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有局部性兴奋逐渐成长成为整体性兴奋的进程,其中驱力控制能力尤为重要。而在成人身上对于局部兴奋的执迷也让我们有空间去体会,退行的存在。
“独立性人格,一定要超越痴迷性依恋和回避性依恋。不从别人身上去补偿,和怀有补偿性的期待。”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自己补偿的死循环中,很能体会在原始不安全感驱使下的痴迷与依恋,在不均衡的关系中,给自己带来的震荡和折损。现在自己的状态已经趋于“不从别人身上去补偿和怀有补偿性的期待。”的状态了。成长不易。
第六次课的开始,T跟我们分享了一位19岁女孩的治疗片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于佛教、基督教、以及他者、自己的独到理解。一种自我确认感油然而生。你确认自己吗?你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吗?你敢于表达出来吗?一个看起来简单到无须回答的问题。却会成为一部分经历长期自我压抑的人,正在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我们每一天都会接收到很多的信息。从对信息的筛选、辨识与卷入,让我去体会那个内在主体的存在。
“你遇到的每一个有链接的客体都有可能激活你的早年客体。”由此想到了早期客体关系模式的强迫性重复,想到了早期关系被激活的可能性。从你的人际关系中去看一个人的心智状况。你的亲密关系中是在补偿缺失?还是势均力敌的平衡,或者是有引领和带动。由此就可以看出你的关系模式。从一个人的客体关系状态的变化,来看这个人的人生走向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活性能量大的孩子,对他们的要求更高,用更大的力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等。”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班上一些,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疏导与有效激励其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和批评。
“首先碰的是:一个人的关系模式、防御模式、内心深渊。由外到内!路径的接口,有度地方是不会去碰的,让他讲过去,就当没听见。再由外围去找接口去接近。不要一下碰到对方关系的内核。”这个点是基于刚刚建立心理治疗关系时一个由外围逐渐接近内核的治疗方式。尤其后面的那句“路径我接口有的地方(太内核的东西,还不到触碰的时机),让对方讲过去,就当没听见。”咨询时将就方法和路径的。其实我觉得在生活中和日常交往中,也可以用得上。关系中的边界与可为和不可为,在治疗中给对方安全感,减少越界给对方带来的不适。这一句一定是金玉良言。
最近不知怎么了慵懒和散漫对我突然有了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自己有些懵和木木的状态。但是该卡的点还是得卡住,不管我用的是怎样的造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