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4年7月20日中午,全秘鲁最好的一座桥断了,五位旅者坠入桥下深谷。这桥似乎是一个永恒之物,无法想象它居然会垮。一位信仰虔诚的圣方济会修道士正在当地传教,他目睹了桥的坍塌,并立刻对这个事件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件事偏偏发生在那五个人身上?他决定彻底清查与他们相关的事实真相,随着他调查的进行,《圣路易斯雷大桥》这本书就这样写成了。
发生意外的人,不论年龄和身份贵贱,都饱受着爱的煎熬。女侯爵竭力去奉承和讨好女儿,对女儿那令人窒息的爱是她生活的重心,但对女儿来说这种爱反倒是一种累赘,让她极为反感和抵触,女儿因此憎恨母亲、折磨母亲;佩皮塔对修道院院长的爱是崇拜又盲目的,为了不辜负院长的期望,凡是院长要求她去做的事情她从不拒绝,因此她心理上承受着超乎这个年龄应该承受的压力,而女主人的不近人情和熟视无睹更让这颗心平添了痛苦;伊斯特班对双胞胎哥哥的爱是很自我的,他无法忍受哥哥在心中为爱情保留空间,不愿意跟第三者共享一个人的感情,因为他的痛苦哥哥被迫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皮奥叔叔对养女的爱是无私又极富耐心的,得益于他的调教女演员很快就出人头地,而纵容又使她变得虚荣和浮躁,对皮奥叔叔甚是苛刻和无情。
如果爱成了负担,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它的存在是如此的虚假和不真实,相比之下死亡倒显得真实和有意义多了,起码死亡能给备受折磨的灵魂一个永久的解脱。饱受痛苦的母亲和逃避母爱的女儿、肩负期望的孤儿、失去哥哥的弟弟、卑微低下的养父……随着桥的坍塌,由不对等的爱造成的痛苦都暂时得以缓解。死亡慰藉了死者,也迫使生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于是,女演员向修道院院长倾诉那长久的绝望,那从少女时代开始的孤独而执拗的绝望,终于找到了栖息之所;女侯爵的女儿向院长介绍身份的时候,担心院长不喜欢她母亲,而为母亲先做了一番激昂慷慨的辩护。因为施爱者的死亡,所有矛盾都握手言和,接收者也意识到以前所拥有过的爱是如此真实又无私。
这里关于不对等的爱有很多可说的,基本上都是一方对另一方付出过多但不完全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比如恋爱关系中付出过多的一方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起码抱有希望另一方也能这样对待自己,如果长期得不到回应,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成为爆发的导火线,很容易引发矛盾甚至不欢而散。所有的付出都是渴望有着回报的。甚至在一些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有这种“功利”关系,被爱财的母亲坑惨的张韶涵,就是个极端的例子!有一句俗话“养儿为防老”,防老不正是回报的一种方式吗。端茶倒水和以身相许都是回报的一种形式。
那么爱会不会因为施予者或接收者这个实体的不存在而消亡?答案是不会。正如结尾所述“我们会被短暂地爱着,然后再被遗忘。但是有这份爱就已足够,所有爱的冲动,都会回到产生这些冲动的爱里。甚至对于爱来说,记忆也并非不可或缺。在生者的国度与死者的国度之间,有一座桥,而那桥就是爱。它是唯一的幸存之物,它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爱并不会消失,它会以其他形式延续下去。
《圣路易斯雷大桥》读后感。小说信息量有点大。。我很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