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多人抱怨过年年味淡了,确实有同感。
何谓年味?过腊八粥,是年的预兆。腊月二十三烙白面烧饼请灶神爷,自此开始打扫庭院、粉刷墙壁、擦洗门窗,买菜买肉买鞭炮,蒸白面馍馍,做凉菜、热菜,素菜、荤菜,一应举全,然后年三十晚上守岁讨压岁钱,大年初一大人小孩穿新衣吃饺子、拜祠堂互祝福安。初二舅家、岳父家、七大姑、八大姨地开始互相拜年。到初七、八,舅家人开始给未满十二岁的外甥送灯笼。到十五,各种社火与灯会表演亮相。正月三十,燎干(柴)祛病,整个年事就算过完了。

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加快,天南海北,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再一个原因,现在的人富裕了,日常变着法穿新衣,饮食可以说是天天如同过年。现在拜年都是车来车往,节奏快了,时间紧了。
都说过去年味重,可能与那时物质贫乏,生活清苦有关。农民除麦收那几天(龙口夺食,突击抢收)吃几顿细粮外,全年纯吃细粮大概就是过年了,而且只有过年才买几斤大肉吃。穿衣是一身新衣穿到烂,过年才有新衣服、新鞋穿(也是娘母手工做的粗布行当)。故年的份量显而易见。
再就是过去文化娱乐活动太少,除了农闲时节的戏剧,再后来才有了电影,年三十守岁守什么?傍晚把五十头(数)的鞭炮拆开,一个一个用香点着放,再大些,聚到一个窑洞,大家坐在热炕上,或侃或唱个大半宿,就算守夜成功。平时很少见到的社火,彩灯也是诱人的场景,十里八村会在元宵节前后专程前去瞅热闹。

过去拜年凭走,三十里不叫远,五十里往上,只好第二天往回赶。拜年最辛苦的是新婚夫妇,舅家,岳丈家,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走一遭,从初二开始一天走好几家直至走到初七、八。凡晚八、九点还在路上的人,不用问,肯定是新郎新娘。再就一看走路跛脚的(低档新皮鞋)定是新人(八十年代)。
小孩最喜过年,不理家事,寒假无忧,有压岁钱,有新衣服,有白面馍,还能吃些荤腥。也最喜拜年,舅、姨、姑表家走一趟有压岁钱(其实也就是一两毛钱,五角就算高了),也不舍得乱花,最多五分钱一根冰棍解解谗,余的钱会买铅笔、橡皮,大白纸(裁开当作业本),准备开学的用品。
穷,促成了年的隆重,穷,也促成了一些节日。腊月初五吃五豆,就是把坛坛罐罐搜寻净,煮成粥,凑合成一顿饭。腊八面是将小米煮进锅里,再下些面片,最多再有几块豆腐。除了过年这十几日吃细粮外,其余时间吃小米、苞谷、糜子、红薯、黑豆……菜类只记得秋季将萝卜叶腌一大缸从冬天直吃到来年四、五月新菜上市,再就是将蒜苔腌上吃到过年……
社会进步了,年味淡了,但亲情不能淡,我们认为的老亲戚,那可能是爷爷的亲妹妹,可能是奶奶的亲弟弟等等,我们和他(她)们是有血缘纽带的,他们之间是有贡献和付出的!
我借此提醒一些年青人,你小时候姨姨姑姑年年给你压岁钱,你成家工作以后要有感恩情节,而不是让她们为你的子女再继续发压岁钱,这不仅不公平,而且农村老人手头确实不宽裕。我们应该像小时候盼过年一样,让老人也盼过年,在你给他(她)送酒送钱的同时,他(她)们也获得了宽慰、幸福和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