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锤子科技最近的新品发布会上,“无限屏”无疑是重头之一,用老罗的话说:
所以,“无限屏”来了。罗永浩说,这是要“直接搞死你”。
顾名思义,“无限屏”就是想在手机屏幕框之外呈现一个无限延展的屏幕。现在,我们想要切换手机应用时,是在多任务模式下点击应用,而老罗告诉大家一种新方式:让你的手机动起来,去“找到”想要切换的应用。
“无限屏”还有其它的应用场景,比如说看地图、还有让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徐徐展开等。(点击阅读原文,有一个功能演示视频)
总之,动起来,手臂动起来,身子动起来。“你”不来找我,我就拿着手机去找“你”。
对于推出这个功能的初衷,罗永浩解释为“是为了解决屏幕大小与握持感的矛盾”这个行业多年以来的痛点,实现需要手机内部的陀螺仪、加速计、磁力计,以及面部识别相互配合来实现。
在手机中,磁力计的主要作用在于定位设备的方位,加速计的用于测量设备的受力情况,如相对于外部参考物(如地面)运动时,但是在手机上,仅用加速度计没办法精准测量或重构出完整的3D动作,对转动的动作就不灵验,而陀螺仪对转动、偏转的动作做了很好的测量补充,这样结合起来就可以精确分析判断出使用者的实际动作,之后就可以对手机做相应的操作。而面部识别方案可以“测算出”用户脸与手机的距离,用于优化交互体验。
事实上,这可以理解为手机上的VR,目前来看陀螺仪等硬件的配置已经完备,如果再加上2D/3D识别与跟踪、SLAM、场景重建等技术,让内容与真实场景相结合,也就是现在手机“标配”的AR了。(事实上,在现在的AR内容中,有部分是直接基于陀螺仪的AR,“浮”在空间中)。
尽管还没有上手体验,我也想对“无限屏”以肯定,在触摸、语音交互之外,“无限屏”提供了一种交互方式的补充——突破屏幕、空间交互,这也是AR正在实现的。
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手机上这样交互的局限。一来,简单的触摸交互已经约定俗成,刷机姿势已经成为条件反射,几寸的手机屏幕两根手指完全能够如飞,想象一下躺在床上刷手机时,还需要你站起来来个广场舞式旋转,是不是有点傻,至于打到人,没有几平方米个人空间,怎么好意思玩“无限屏”。
当然,更像前边提到的,“无限屏”只是手机交互的补充,拓展了现有方式,尽管并不会是高频功能。但对于AR智能设备则不同,空间交互本身就是基因,AR具有三大特性:突破屏幕、虚实融合、自然交互,要实现把物理空间作为“屏幕界面”,屏幕既是视野前的显示器也是整个现实空间与物体,在佩戴AR智能设备运动的过程中,屏幕随环境变化,而在交互上,语音、手势、眼球追踪、人体姿态甚至面部表情,多模态融合,相辅相成,形成最贴合人类自身习惯的交互方式。
所以可以说,手机并不是这种空间交互最好的载体,而是如AR智能眼镜等更智能的设备。
当下,华为、小米、Vivo、OPPO头部手机厂商不断巩固江湖地位,留给其它手机厂商的机会已经不多,这也不难理解锤子科技的创新偏执,在发布会上或自嘲或哽咽的老罗,可以说已经成功巩固了一种创业人形象——偏执的做着与他人不同的事情,但谁说创新不是另辟蹊径呢,一切皆有可能。
不管怎样,还是希望真正突破屏幕、自然交互的产品早日惠及大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