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所感
①
初读时十分反感方鸿渐,懒惰、贪图享受、虚荣、三心二意……简言之,奢求太多而格局太小,全然算不得“大丈夫”。
不知何时渐渐地却对他产生些同情来,尤其是几人从上海到三闾大学的旅途中。也许是有李梅亭顾尔谦等的陪衬,倒显得鸿渐可爱起来,也许是深知旅途奔波不易,读时更多代入了自己的情感。
总之鸿渐的悲喜越来越能牵动我的情绪,我迷茫着鸿渐的迷茫,也忧虑着鸿渐的忧虑,一如所有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未来的年轻人。
二十好几,仿佛注定是个尴尬的年纪。于鸿渐而言,恋爱失败,事业无成,饭碗全凭人脸色,唯一的一块遮羞布——从爱尔兰人那里买来的假学历,还要时时担心着被人揭掉的可能。
鸿渐的命运、他的半旧不新的家庭和那半旧不新的社会一同,在帝国主义的冲击下风雨飘摇着,而他自己却无知无觉。
从出国留学到去学校演讲,从赴三闾大学任教到辞职另寻出路,从对苏文纨半推半就到与孙柔嘉订婚,鸿渐优柔寡断步步昏招,然而细想起来仿佛没有哪件事全然是由他自己做主的。
留洋学生抢手,他便留洋;家里做主订婚,他便订婚;文纨对他好,他便不知晓如何拒绝;众人起哄他与柔嘉,他便随流言成真……鸿渐的滑稽,恰恰是许多人的困局。
②
鸿渐固然有他的不好,说到底也只是那个时代里普通人难以避免的劣根性。鸿渐的种种牢骚,看到后面竟觉得有些亲切了。
鸿渐的缺点和坎坷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是一段足够真实的人生经历。书中着重描绘到的多是各色读书人,曾看过一段论述,大意说读书人最大的悲哀在于他唯一的本事就是讲道理,然而这个社会常常是不讲道理的。
十数载寒窗苦读,一身本领全无用武之地,反而受尽窝囊气,叫人恁的不愤懑?
令我格外感兴趣的是鸿渐和辛楣的关系,因为一个女人成为仇敌,又因为这个女人成为患难之交。
辛楣当然是好人,一路扶持鸿渐而不曾抱怨,偶有争吵,也不过是寻常拌嘴,不记在心上的。旅途中坦言鸿渐的无能,鸿渐婚时又给予考虑周到的补贴,如此种种叫人如何不动容。
什么酥糖小姐,我看鸿渐和辛楣倒是般配得很。只可惜柔嘉一句“不乐意看跟在赵辛楣后头混日子”真真切切地道出了鸿渐的痛处,原本是势均力敌的情敌,怎么就沦落到处处需要辛楣接济了呢。
③
鸿渐与柔嘉的婚姻无疑是一场悲剧,一场有声有色的悲剧。我困惑鸿渐何以草草与柔嘉订婚,引出这许多的不快来。然而即使鸿渐极力撇清的与柔嘉的关系,又能如何呢?
苏小姐、鲍小姐、唐小姐、刘小姐……自然是各有千秋的,可倘使这其中的一位与鸿渐修成正果,光景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年轻学生(我宁愿称鸿渐为学生,象牙塔里待得太久的幼稚学生,尽管某些方面看他甚至不是个合格的学生)的困顿配上年轻小姐的心高气傲,男人的多思配上女人的敏感,实在是想无可想!
钟书先生的笔实在是犀利得让人佩服:“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
当柴米油盐卸下了此前种种伪装后的美好,两个人从不示人的阴暗面赤裸相对,总免不了失望的。而你未选择的仍然遥远地皎洁着,成为永远的“床前明月光”。
④
说实在话,鸿渐在那个年代能有资本出国留学,说明起码前期家境不差。而先后得到苏小姐、鲍小姐、唐小姐的青睐,也证实了鸿渐有某些吸引人的特质。
学成归来众人拥簇何等风光,原以为前程似锦烈火烹油,怎料多年以后泯然众人。最终娶了貌不惊人也无才情的柔嘉,固然是她千方百计要嫁他,可也是他只能娶得上这样的女子。
有句话说比饥不择食更悲哀的是穷不择妻,原本觉得好笑,落在切实的人身上,终于感到悲凉。
令人害怕的是,鸿渐不是金字塔基层的普通人,却也沦落到如此境地,普通人又该如何?时代与舆论构成了大体的框架,余下的部分是鸿渐自己一砖一石垒砌而成的。
他一步步把自己围起来,围进自我的城、人生的城。余生只在围城里兜圈子,再没有年少的勇气去打破这有形的无形的囹圄。
落幕不过一声叹息。
谢谢你这么好看还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