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芙莉·克莱瑞太太已经有两天没有动笔继续写作新小说了,因为她发现了新问题。
二年级到六年级,有1800多个日子呢,每天发生的事情又那么多,如何做筛选呢?哪些可以写进小说,哪些又要忽略不计?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五年的书信和日记,不同的年级书信和日记又要各占多少篇,内容方面做怎样的安排?
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主人公思想发展程度是不同的,性格变化和语言风格也会略有差异,小说中是否也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
在作品中要如何完善人物形象?爸爸、妈妈、鲍雷伊,又都是什么样的性格?他(她)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在小说中是否需要一一做出交待?
每当思路卡壳的时候,她放松的方式,就是到周边走走,给自己的大脑放个假,然后重新回到屋子里。当然,不是每一次外出放松都会有灵感闪现,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既然思路不清晰,那只能慢慢澄清思路,才好下笔。
贝芙莉·克莱瑞太太一直考虑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塑造鲍雷伊爸爸、妈妈以及他们的婚姻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毕竟,想要通过一个孩子的书信方式来表达清楚这个大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样不容易表达的还有鲍雷伊对于爸爸、妈妈的复杂感情,如何向读者呈现出真实的十几岁男孩的心境?
贝芙莉·克莱瑞太太又来到了蝴蝶树林,可是今天并没有那么多蝴蝶。她接着走,走到“情人角”的小公园里,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
起风了,云一直飘过来。在公园的远处,有一艘艘小船飘来荡去。
“是不是可以通过对话加行为来完善人物形象呢!一个人怎么样,还是要通过他做的事来体现的。而他人对这个人的评价,即使会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无疑也会有一定的客观性。”
那就通过鲍雷伊妈妈的语言来完善“爸爸”这一角色吧,而“妈妈”这一角色的塑造主要通过妈妈的行为来完成。
鲍雷伊对爸爸妈妈的复杂感情?就让鲍雷伊通过日记自己诉说好了。
贝芙莉·克莱瑞太太对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终于有眉目了。当然,她总会先尝试着写几段,看一下是否合自己的口味。
“你有别人了吗?”爸爸问。“没有。”妈妈说。
“我跑长途的时候常常想起你,爸爸说,“尤其在晚上。”
“我也没有忘记你。”妈妈说。
“邦妮,我们有没有可能……”爸爸开始说。
“没有。”妈妈轻轻地、悲伤地说,“没有任何可能。
“为什么?”爸爸问。
“因为我有过太多寂寞的白天和夜晚,不知道你在哪里。等你的电话总是等不到,因为你一在卡车休息站玩儿高兴了就忘记打电话回家。”
妈妈又说:“太多无聊的周末夜晚待在嘈杂的酒馆里,太多没有兑现的承诺。太多太多了。”
“嗯……”爸爸说着,放下了他的杯子。“这就是我想来弄清楚的。既然这样,我还是走吧。”他连咖啡都没喝完就要走了。他站起来,我也跟着站起来。他用力地抱了我一下,在那一瞬间我真想拉住他,永远不让他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