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百贝跟着张文质写作
【读书】踏歌而行 ——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读书】踏歌而行 ——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作者: coconut123 | 来源:发表于2019-12-12 19:47 被阅读0次
    【读书】踏歌而行 ——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对于李希贵其人,此前只有零星了解,只听说他才华横溢,著作等身,振臂一呼,从者如云,他的北京十一学校吸引了众多一线名师慕名而至,听说这个学校颠覆传统学校的众多做法,取消了行政班,学生成了学校的主人。就在有些人以为“会出大乱子”的时候,几年前教育部在十一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推荐这所学校的课改试点经验,像一声惊雷,击晕了一些深陷课堂教学改革泥淖不能自拔的人们,这面全面深入课程改革的旗帜如一道闪电,荡起无数涟漪。

    《新学校十讲》选录的是自2007年到2012年间李希贵校长的发言稿,阅读这本书,可以望见一代新学校教育践行者踏歌而行的身影,就是见证十一学校成长史的过程,更是一次精神启蒙之旅。

    李希贵校长最令人敬佩是他带领团队探索和实践的执着。为了实现“新学校”之梦,他们的每一步走得很辛苦,但走得实在、坚定。从介绍“客户”“流程”“诊断”“测量”“改进”这些工具和方法开始,李希贵校长在书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传递科学理念和方法,高屋建瓴地审视现状,细致入微地研究问题,怀一腔热血倾注教育,捧万千妙招播撒智慧,每一个结论必是出自科学的分析和诊断,每一个行动必然基于缜密的调查,他们研究制度、教师、学生,像草原上的“尖毛草”一样,潜心贯注,扎扎实实,积蓄了无穷的能量。

    李希贵校长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表述发人深省:“当一所优质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仅靠制度来管理了。如果仅靠制度,就会陷入无休止地订立各种制度之中,搞不好就会抑制创新。当我们留有太多空间,没有一种文化引领的时候,老师们就有可能无所适从,甚至各行其道、南辕北辙。所以,当我们有了最重要的制度,给管理留有空间的时候,文化引领就应该起作用了。”有人说,这是写给校长的书,我不以为然。十一学校之所以具有这样好的声誉,是与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分不开的。他们设立“金点子奖”,教育家书院、自主研修学院、科技馆、艺术馆的主要负责人全部由优秀教师担任,“众人拾柴火焰高”,用学校文化为灵魂凝聚人心,当教师和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的资源被充分调动时,就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站在这样的高度去思考: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什么?在这所学校能不能享受到幸福感?我们准备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果每一个人都以校为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教师和学生的诉求渠道便会畅通,大家才会火眼金睛发现问题,集思广益研究问题,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共同打造一个让学生快乐成长,老师幸福工作的理想校园。

    十一学校大刀阔斧的一系列做法,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高瞻远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他们的目标,“以人为本”不再是书本上的口号,而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自主管理、参与实践、民主平等,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项活动无一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是看得见的平等,摸得着的民主。

    审视我们的周围,且不说师生常玩的“猫捉耗子”的游戏,也不说或强势高压,或专制包揽者不乏其人,单是课堂上众多教师“给我说说”“给我背一下”“给我做完”的口头禅,就流露出一些教师潜意识里的居高临下。实际上,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尊重和权力,为他们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去体验功课的乐趣和自我价值,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最令人惊叹的是李希贵校长介绍的课程观。他们对课程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开发和实施,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大纲,选择和整合课程,采用“必修+选修”课和大活动、大课程的方式,广泛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因材施教,以开放、综合可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赋予教育“发现与帮助”的新内涵。一个个富有学科文化气息的教师,一节节彰显个性内涵的教学设计,一次次独具特色的活动,构成了灵动的课程体系,充分彰显出教育的宽度、深度和厚度,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做有益的尝试。

    感谢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新学校的先驱者,让我们循着名师们的履迹,秉承创新精神,一路踏歌前行。

    该文曾发表于《基础教育论坛》杂志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踏歌而行 ——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nt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