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让孩子们练笔,模仿其中一段写写自己的春节。
有孩子读自己春节和家人一起去吃年夜饭,吃的全鱼宴,但只一句话就过去了。我要求大家试着从“色香味”这几方面来描述一下,于是其他孩子给他补充。有个孩子说到“赤红的糖醋鱼”,另一个孩子立刻把手举得高高的,还是个平时不怎么爱发言的男孩子。叫他起来,接了句“酸酸甜甜,像恋爱的味道”,学生们哄堂大笑。
我也忍俊不禁,等笑声小些,告诉他“最好加个’据说’,你应该还没体会过吧?”学生们又一阵笑,那个男孩子也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课后想想,还真的很难说。回回到了四五年级,就有一批孩子春心萌动,包括真有其事的孩子,和那些推波助澜的。
前些天,小宇就曾兴奋地拿了一张纸,在那小声说“情书,情书。***写的情书。”很夸张地指给旁边的人看,还不时偷瞟一眼老师。
开始不想理,后来看波动有些大,就要过来看了一下,上面写着:走的时候我才知道,结婚不只是吃饭,是人生中的大事。后半生就依靠那个人了。下面还有署名。
内容有些莫名其妙,之所以被称作“情书”是因为有“结婚”这两个字?看字迹认出了“作者”,问她,说是自己概括的哪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问她为什么署了同位的名字,她没说话,只不好意思地笑笑。
其实这句话倒不是什么大问题,那几位同学的反应才更能看出他们内心的躁动。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说,也正常,现在孩子是越来越早熟了。
这届孩子还算安静,以前有一届才是“绯闻”满天飞。闹得老师们都知道了(一般这种事,都是悄悄的,孩子们之间传得疯,老师们最多听到一鳞半爪)。那次的绯闻主角是我们的班长,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子。
说起来,孩子们之间的故事不少,大人们的态度也比以前宽容许多,都当他们是过家家,一笑而过。反而到了中学就抓得严起来,尤其是一些注重升学率的学校。
其实也挡不住,总有些真真假假的“班对”,瞒上不瞒下。多年之后想起来,会是什么味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