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天左右的时间读了一本他人眼中的张爱玲传,也有自己的想法,以此为记。
在此之前,我从未读过她的任何作品。张爱玲这个名字我也是在书本或者影视,乃至书籍的购物网站上看到并了解的。我知道她是一个著名的女作家,经常同三毛、林徽因等人的名字在一起,因此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才华与气质并存的美女。优越的生活条件、高旺的写作人气,让我觉得她就是那个各种文化竞相迸发时代一个万众瞩目的明星。细读之下,才发现略有偏差。
沿着她成长的人生脉络走去,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人生也是丰富的,也是孤独的。
面对亲情,她内心火热,外表淡漠。
她的父母都是家底丰蕴的贵族,在这样的家庭出生,你可以选择自由追梦,你也可以选择玩乐一生。家庭的环境或许是造成她独立不安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她的父母在最开始也曾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但随着婚姻生活归于平淡,两人的追求却愈来愈远,最终劳燕分飞。跟随父亲生活的她和弟弟,多次受到后母的暗暗磋磨后,她的性格慢慢变得自卑敏感,尤其是在那样明媚的青春时期。直至后来父亲对她长达半年多的囚禁,让她彻底对这个家寒了心,不惜一切也要逃出去寻找希望。
她的母亲是一个美丽、独立、优雅的新时代女性,时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也是张爱玲心中想要追求的,她不顾一切的逃出,逃到了母亲的世界。母亲想要把她打造成像自己一样的独立女性,可是她却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即使有两年的培训,也毫无进展,这令她母亲头痛不已。她的母亲是一个要时刻准备走出去看世界的人,不可能一直在她的身边。在她在港上学期间,她的母亲也离开了上海。停学后张爱玲只好跟着姑姑一起生活。
父母也曾给予她深深的爱,只是随着时间和分离,在现实里变得单薄。她的文字里也流露出对最初亲情的眷恋,可是随着人生的变化,亲情给她的归属感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的她,没有见到自己父母亲的最后一面,对于自己弟弟多年的寻找和来信,她也简短带过,不愿相见与联系。这不是不爱,只是找不到最初想要感受的亲情,而把自己包裹起来,游离在家人之外。
对于爱情,她奋不顾身,意志决绝
“见到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但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张爱玲初次爱恋,对胡兰成所写。彼时的她,对于爱情是懵懂,也是期盼。她希望自己的爱情能从尘埃中开出花来,爱的急切,爱的深沉,把自己放的太低,第一次又刚好遇上了到处留情的胡兰成,注定了这场爱情悲伤的结局。
这场结局中唯一的看点就是张爱玲的果断。她用2年的时间来思考,来整理。最终用一封信来终结自己的爱情。很多人都说,张爱玲此时仍是爱着胡兰成,因为在知道他生活困顿,知道他周旋于多个女人之间,仍然寄钱给他。我认为,这时的她再也不是尘埃里的种子,她是骄傲的,她用钱还了对方的情,只希望两不相欠。这种做法清清爽爽,毫无拖沓,这是我最喜欢她的地方。即使在弱势地位,依然有自己的骄傲与尊严,在这些面前,爱情只是尘埃。
后来,流浪了很久的心终于找到了依赖。在美国她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虽然2人时常生活困窘,精神层面去给了彼此依靠。在这场爱情中,她不再是弱势的,而是平等的,甚至是被依赖更多的一方。金钱或许是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最大的障碍。但这未曾拆散他们,跌跌撞撞生活依然走到了尽头。当他离去,张爱玲的心开始独自一人流浪,她也不害怕孤独,反而享受这种感觉。
对于友情,她万里挑一,真心付出
她的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写作。而在写作这件事上,她则认识到了一些值得她一生珍重的朋友。对她而言,朋友不在于多,在于真。她可以跟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可以毫无顾忌的诉说自己的窘迫,甚至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全部委托,这是大多数朋友无法达到的信任。正是因为这份真挚,那些在她生命里与她有缘相逢的人才不愿敷衍以对。
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塑造作用在她身上体现非常。虽然她的文学造诣已非常人能比,但她的生活似乎有点孤独,一生的心思全部倾注在写作上,即使是朋友、丈夫,也无法完全调剂她的生活,她为自己的内心营造了完整的、热闹的世界,是其他人隐约能感受到却永远到达不了的。
她晚年四处搬家,躲亲避友,并不是她内心淡薄,而是一生所经历的动荡和环境让她为自己筑起了心墙,她珍惜曾经的亲情、友情,却不愿意身涉其中在,只是想保留记忆中的纯真和美好,待一人长路漫漫行走时,慢慢回忆。
不过她的潇洒和独立却是令人羡慕的。对于其中一段有比较深的印象,在她初到美国时,生活困窘,但是面对百货大楼里华丽的衣服和闪亮的首饰,她淡然以对,诉说自己的欣赏、设计的技巧、色彩的运用,毫无窘迫与自卑。这也是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心境和见底。
多少人因钱财而傲慢自大,多少人又因钱财而自卑懦弱。她是矛盾的人,自称喜爱金钱,小市民的角色,但留给人的却是不染世俗的文字。
一个人的一生很长,事情很多,我们无法一一解读,也许当下的我仅仅只是了解了万分之一,甚至思想有可能走到了相反的方向。这无关大雅,历史已成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自己读史,为自己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