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
我们该如何与焦虑相处?这可能是最科学的答案 | 读书笔记

我们该如何与焦虑相处?这可能是最科学的答案 | 读书笔记

作者: 第二人生SecondLife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17:26 被阅读56次

    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阿尔伯特·埃利斯 《控制焦虑》

    焦虑可以说是现代人最普遍的一种精神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大约有13.6%到28.8%的成年人曾在某段时间患有焦虑症。也就是说,差不多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焦虑。而在中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焦虑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我们为房子焦虑、为工作压力焦虑、为子女教育焦虑,也为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而焦虑…

    面对无处不在的焦虑情绪,有些人选择默默忍受,有些人选择逃避。然而,这两种做法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越来越焦虑。《控制焦虑》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选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控制焦虑。

    这本书是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的作品。

    埃利斯是心理学界的传奇人物,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在应用心理学的影响力上,阿尔伯特·埃利斯被公认为超过了弗洛伊德。埃利斯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这套疗法治愈了无数饱受负面情绪困扰的人,对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影响深远。这本书中讲述的应对焦虑的方法,也是基于这个疗法体系。

    阿尔伯特·埃利斯(1913年9月27日~2007年7月24日)

    在这本书里,埃利斯解释了焦虑产生的心理机制,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了焦虑情绪。并且介绍了多种方法技巧,来帮助我们控制焦虑。这些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个人都可以很快学会并应用到生活中。

    1、重新认识焦虑

    不管你是否相信,焦虑确确实实是一件好事。——阿尔伯特·埃利斯

    焦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要是正常人,天然就会有焦虑。因为每个人都有目标和欲望。当我们意识到,现实没有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时,焦虑就会出现,促使我们采取一些行动。

    所以,焦虑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相反,很多时候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比如,过马路时,我们会产生一定的警惕心理,留意红绿灯和周边的车辆,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

    或者,做报告时,我们会谨慎的核对资料,担心有什么疏漏,这样可以确保工作质量,避免被老板骂。

    这类担忧、警惕、慎重等心理,都属于健康的焦虑,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使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并帮助我们达成预期的目标。

    关于焦虑的积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也进行过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时,也就是当我们保持在中等的焦虑水平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更高。因为适度的焦虑,会让我们保持一定的兴奋感,有助于我们更加积极地调动相应的身体机能,去完成某项任务。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然而,当焦虑过度时,就演变成了不健康的焦虑。

    从上图的曲线中可以看到,过度焦虑时的工作表现迅速下滑。不必要的焦虑也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有些人因为社交焦虑,而逃避一切社交场合,拒绝和陌生人交流;也有人莫名的对某些特定场景感到焦虑,比如怕电梯出事故而不敢乘坐电梯,一到电梯里就极度不安。

    这类不健康的焦虑,会使人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引发烦躁、恐慌、痛苦等不愉快的感觉,并常常伴有生理上的不适,比如颤抖、抽搐、失眠等。

    在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往往是这种不健康的过度焦虑,就连作者埃利斯本人也不例外。

    埃利斯年轻的时候,有严重的社交焦虑和公开演讲焦虑。他从小性格害羞腼腆,不善交际,尤其害怕女同学。从来不敢主动和女生打招呼,害怕自己一开口就被拒绝。在公共场合演讲就更可怕了!为了躲避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诗歌的任务,埃利斯甚至假装生病来逃脱。

    这些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相信有不少人都这么干过。

    那埃利斯后来是怎么克服焦虑,还成为了治愈焦虑的专家了呢?我们留个悬念,先来看一下焦虑的心理机制。

    2、过度焦虑的根源

    单纯的人与事并不会使你感到焦虑,不切实际的期望才是造成那些不必要焦虑感的原因。——阿尔伯特·埃利斯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ABC模型。A是我们遇到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 ),B是我们持有的想法或信念(Belief),C是产生的结果和情绪(Consequence)。

    同样的事件A,在不同的信念B1和B2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C1和C2。

    比如,你在逛街的时候,刚好遇到领导,但是领导没和你打招呼就直接走了。这时候你可能会想:

    “是不是我哪次不小心得罪了他,他故意不理我,接下来说不定还会在工作中故意针对我。”

    结果很可能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你仍然忐忑不安,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工作。

    直观上我们会觉得,是领导没理你这个事件A,直接导致了你的焦虑情绪,和无法专注工作这个结果C。实际上,中间还隔着一个变量,就是你的想法B。

    如果你的想法是:

    “可能因为他没有注意到我,或者有什么特殊原因不方便打招呼”。

    那么这件事就不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你仍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你看,换了一种想法,结果完全不同了。

    所以说,单纯的事件并不会引起焦虑,我们对这些事件的非理性看法或信念,才是焦虑的根本原因。

    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简称IB)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自己的期望转化为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认为自己、他人甚至客观环境,都必须符合自己的某种预期。

    - 比如,要求自己“必须得到所有人认可”、或者“必须30岁之前财务自由”,否则自己就是个失败者。

    - 再比如,认为他人“必须配合我,按照我说的去做”,否则就是别人不对。

    - 又比如,认为“我去户外活动的时候,天气必须要好”、“我的居住环境必须整洁有序”,否则这世界就糟透了…

    这些非理性信念,一旦遭到现实世界的阻碍,就会导致焦虑、愤怒,以及强烈的挫败感。所以,想要控制焦虑,就必须改变我们的非理性信念。

    3、和非理性信念辩论

    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ABC模型还包括D和E。D就是Dispute,和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反驳、说服不合理的信念。

    这本书中介绍了三种辩论方法:分别是现实型辩论法,逻辑型辩论法,和务实型辩论法。

    例如,有些人有恋爱焦虑,爱上一个人时,如果对方没有做出同样的回应,就会极度焦虑不安。这种焦虑就源自于“我爱的人必须同样爱我”这个非理性信念。现在我们要对这个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

    用现实型辩论法,就是去质疑“我爱的人必须爱我”这个想法符合客观现实吗? 有什么事实证据表明“他必须得爱我”吗?”通过这种不断的发问和质疑,你会意识到,现实中恋爱是双方自由选择的结果,事实上对方并没有义务,也的确不可能“必须爱你”。

    用逻辑型辩论法,就是想一想“我爱的人必须爱我”这个信念符合逻辑吗?“我希望他爱我”是一种强烈的愿望,而“他是否爱我”取决于对方的选择,显然,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上的联系,没有人可以通过愿望控制他人。

    用务实型辩论法,就是思考一下,如果继续保持“他必须爱我”这个信念,结果会怎样呢?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实际上,很有可能会使自己不快乐,并且一直处于焦虑中,这对自己的幸福没有任何帮助。

    这就是和非理性信念辩论的过程D。

    在这之后,我们会重新建立起新的理性信念(Rational Belief,简称RB )。也就是,意识到没有什么是“必须”、或者“绝对应该”的。

    在有效的理性信念下,我们会进入新的阶段E(Effect),这时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动都将得到改善。当不符合预期的事情发生时,理性信念会提醒我们:失望或沮丧是正常的,但是没有必要陷入到过度焦虑的情绪中,更没有必要因此而否定自己,或否定他人,而是应该积极地去处理眼前的问题。

    以上就是ABCDE模型,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

    4、具体方法和技巧

    《控制焦虑》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大量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体系的具体方法技巧,以下分享其中五种可操作性较强,可以自助完成的练习方法。

    A. 成本—效益分析法

    给自己列一个表,分别写下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克服焦虑的代价和收益,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书中提到有一位女性因为朋友出了车祸,对开车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和恐惧,之后一直不敢开车上路。埃利斯让她把不能开车的弊端逐个写下来,比如:只能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行动不方便、上班可能会迟到等等。然后再写下如果自己克服焦虑冒险开车,会带来什么好处,比如: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更加方便自由等等。

    列出来比较之后,这位女性发现,比起永远不能开车,还是克服短期的不适开车上路,好处要大的多,成本也更低。

    这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理性的对比让自己意识到,过度的焦虑从长远来看往往得不偿失。

    B. 放松和分散注意力法

    人的大脑很难同时思考多件事情,如果过于在意自己的焦虑情绪,总是在想:“万一我没表现好怎么办?”、“他们会不会嘲笑我”之类的念头,那么就很难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结果极有可能真的会表现很糟糕。

    分散注意力法要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比如聚焦在事情本身,演讲的时候就专注于讲的内容,唱歌的时候就专注于歌词和音乐,这样就会忘掉焦虑的情绪。

    或者还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专注在自己的呼吸、和肌肉放松上,也可以达到转移注意力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放松和分散注意力法主要用于短期缓解焦虑,通常需要配合其他方法一同使用,才能达到根本上控制焦虑的效果。

    C. 理性情绪意象法

    通过想象来控制焦虑。具体做法是,先想象使自己最焦虑的场景,让焦虑情绪充分释放。接着再想象同样的场景下,用遗憾、失望等健康的负面情绪,取代过度焦虑的情绪。

    比如,书中讲到有一位医生,对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误诊感到异常焦虑。埃利斯引导她首先想象当自己误诊时,被病人指责、被领导批评的场景,这位医生立即感到极度的焦虑和恐慌。然后埃利斯让她再想象一下,同样是误诊,但自己并不感到焦虑,只是感到遗憾和失望。

    医生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后,埃利斯让她回忆,刚才是怎么让自己改变的。

    这位医生说,她告诉自己:

    “这次确实是自己的失误,但并不代表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医生或者坏人,以后会吸取这次的教训,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

    也就是说,医生在想象中和非理性信念进行了辩论。

    这就是理性情绪意象法,每天练习一次,就会慢慢形成思维习惯,将非理性信念转变为理性信念。这个方法不仅可以治疗焦虑,在埃利斯的另一本书《控制愤怒》中有讲到,理性情绪意象法也可用于改善愤怒等其他负面情绪。

    D. 暴露疗法和系统脱敏法

    强迫自己处于感到焦虑的场景中,逐步习惯和适应。

    埃利斯有一个患有地铁焦虑的咨询者,只要一上地铁就会无比恐慌。埃利斯给他的解决方案是:强迫自己先坐一站下车,然后等5~10分钟缓一缓,再坐下一班地铁,还是坐一站就下车。这样不断重复,每次只坐一站。

    两周后,这位咨询者做到了可以坚持两站再下车,接着是三站、四站。经过九个月的练习,他完全克服了地铁焦虑,可以每天自如的乘坐地铁上班。

    暴露疗法和系统脱敏法是一种渐进式的方法,一开始可能会感到不适,但是只要咬紧牙关、多次尝试,不适感就会慢慢降低,最终战胜焦虑。

    前面提到,埃利斯本人年轻时,患有严重的社交焦虑和公开演讲焦虑。他治疗自己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当时,埃利斯受到行为学家约翰·华生研究的启发。约翰·华生曾进行过一个实验,对象是害怕动物的孩子们。他先把动物放在远一点的地方,然后和孩子们聊天,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聊天过程中,把这些动物和孩子们的距离一点点移近。20分钟后,孩子们不仅不再害怕这些动物,有些孩子还开始抚摸它们。多次实验后,这些孩子都摆脱了长期以来对动物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约翰·华生(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

    埃利斯了解到这个实验后,决定在自己身上采用同样的方法。

    他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星期至少进行一次公开演讲。最初几次的体验并不好,埃利斯依然会讲话结巴,焦躁不安。但是十周以后,不适感竟然慢慢消失了,他的演讲开始流畅起来,并且发现自己开始享受演讲的过程。

    克服了演讲焦虑后,埃利斯又用同样的方法克服了社交焦虑。

    他强迫自己每天去公园里找陌生女性聊天,八个月内接触了130多名女性,其中有100多名女性都回应了他。经过这些经历,埃利斯发现,和女性聊天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困难和糟糕。后来,他可以很轻松的在任何场所,主动和女性聊天。

    E. 激励和惩罚法

    顾名思义,就是当我们完成了某件令自己感到焦虑的事,就给自己一个奖励。反之,当我们逃避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严厉的惩罚。

    比如,书中有一个患有表演焦虑的律师,非常害怕在法庭上表现。为了逃避上庭,他一直不愿意接手庭内诉讼案件,只愿意处理不需要上庭的庭外和解案件。埃利斯为他制定了一条规则:

    以后每处理完一个庭内诉讼案件之后,才能接一个自己擅长的庭外和解案件,相当于是给自己勇敢上庭的奖励。这就是激励法。

    但激励法有些时候不完全够用,比如有次遇到一个特别难的案子,这位律师又回到了之前的逃避态度,这时候惩罚法就起作用了。埃利斯让他拿出1000美元,如果他不去处理这个案子,就把这1000美元寄给对方律师。为了避免损失,这位律师最后还是选择出庭。

    激励-惩罚法能帮助我们培养积极的行为模式,建立条件反射。长此以往,在没有激励或惩罚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不再逃避,理性的面对那些令我们焦虑的事情。

    以上这些方法,往往配合起来练习和使用,效果更佳。

    比如,当焦虑来临时,可以先用放松和分散注意力法,缓解暂时的焦虑情绪。然后使用系统脱敏法和激励-惩罚法,使自己正面应对焦虑。同时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或理性情绪意像法,说服自己改变非理性信念,建立理性信念。

    5、行动本身就会终止焦虑

    控制焦虑,也是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过程。

    在这个时代,焦虑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却也让我们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更加焦头烂额,更加急于成功。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在无用的信息和事物上,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找到自己的节奏,勇敢的面对可能并不如意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埃利斯在本书最后所写的箴言那样:

    “我采取的行动越多,我因困难而焦虑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越少。”

    行动本身就会终止焦虑。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该如何与焦虑相处?这可能是最科学的答案 | 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qh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