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现代化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24-02-04 17:40 被阅读0次

            拜年,是人们在辞旧迎新时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拜年,又叫贺年、贺岁、叩节、庆节等。从这些名称上可以看出拜年有庆贺的含义,庆贺新一年的来临,祝福接受庆贺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平安健康, 所以,拜年是一种关心,是一种问候,是一种祝福,是密切彼此关系、让人感受人间温暖的重要方式。

            过年期间,人们盛装出门,亲戚互访,朋友相会,邻里同贺,祝颂新年。民间拜年讲求先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长幼互拜。晚辈对尊长行大礼,孩童礼拜后长辈要给压岁钱,平辈之间多拱手致礼。拜年也讲究次序:初一本家拜,初二、初三拜岳父、母舅、姑丈等。民间的“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的拜年程序,反映出乡土中国亲疏远近的伦理关系传统。

            辞旧迎新始终是过年也是拜年的主题、核心。拜年说的话、送的礼,甚至吃的东西,无不体现出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此时人们心中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对过往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摩擦、龃龉、不悦等,多会采取一种宽容、化解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拜年的现实意义集中地体现在调适人际关系方面。

            传统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访式的,而且采取跪拜式的礼仪。如今只有少数地方还保留着跪拜式的拜年礼仪,大多数情况下则由走访式的当面问候拜年转为以电话拜年、微信拜年为主。这是因为,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是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祭祀神灵,这种习俗和内涵在现代必然逐渐衰减,而其少量的相关遗俗则成为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的手段,成为民众表达安定红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来是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贴对联、守岁、拜年、压岁等其他年节习俗也都可做这种类似的解释。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天南地北,各有乐在其中的年俗风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过年期间,村村都排练秧歌,挨家拜年,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先要谒庙、敬神,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进家入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家,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步入大门向前看,六孔石窑一线展,五谷丰登家兴旺,春夏秋冬保平安。”

            “拜年”之“拜”,最初就含有在节令“一元复始”之际,顺应天时、追念祖先的意义。因此家庭人伦的欢聚团圆,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涵。自打清朝灭亡以后,社会兴起“团拜”,等于茶话会,省略繁文缛节,更非仅仅吃喝应酬,风气为之一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拜年是亲朋邻里之间交流感情、增进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传统农耕社会是宗族乡里熟人社会,地缘是血缘的投影,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伦理定位。春节的祭祀拜年重复强调了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人们缅怀先祖恩德,感念亲邻之间的友情,重温个人担负的社会责任。经过数千年的绵延传承,成为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得到加强。

          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乡里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第一要义。但是,在当下,节日中亲情交往关系日渐疏淡。微信拜年虽然热闹异常,人际间走动却日渐减少。春节假期出游等,更是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年节传统的伦理关怀和亲情聚义。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在节日里进行的特定仪式或活动往往靠相关的信仰来驱动,或靠一定的文化需求来维系。而在现代社会,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那些文化需求已很少存在,于是许多节日仪式、节俗活动就难以传递,而使节日呈现节俗减少、衰弱的状态。春节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进行必要的调适,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拜年现代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rc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