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重量级人物。他威望和实力绝不是吹牛骗来的,谋臣管仲是他称霸诸侯的智力支持。
尽管齐国的军事力量并非老大,但齐桓公的胆略和仗义却是其他国君难以望其项背的。
齐桓公坐了42年的“寡头政治”,召集过26次“国际和平峰会”,28次出动军队。不仅帮助被外族欺负的诸侯小国,也收拾那些翘尾巴的诸侯大国。
据《史记》记载,齐桓公自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
政治上齐桓公“尊王攘夷”,把周朝皇室抬举到了最显赫的神位上,同时又佩戴上“国际警察”徽章。他曾在诸侯会盟的公开表示:“诸侯莫违寡人!”
战争对于齐桓公来说是一种快乐,哪里有烽火狼烟,哪里就有活力四射的齐桓公。紧要关头,齐桓公御驾亲征,帮助燕国击溃了频繁骚扰的山戎部落。
将士凯旋,燕国君主亲热送行,只顾宾主寒暄,竟不知不觉地出了本国边境。这种无意间的失态显然与古礼不合,但齐桓公表现出一派天朝大国的领袖风范,《史记·齐太公世家》写道:
燕庄公送桓公回到齐国境内。两人边走边聊,竟然不知不觉地出了燕国国境,这令燕庄公非常尴尬。
齐桓公笑道:“除了周天子,诸侯之间的迎送不应该超越自己的国境,我绝不让燕国君主处境难堪。”他当即宣布,把脚下本来属于齐国的土地无条件地割让个燕国。
《齐太公世家》的另一则典故,只为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儿,齐桓公不惜休老婆、断邦交、打战争。他身上具备了传统英雄所必需的个性条件:
“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就是这位令诸侯闻风丧胆的枭雄,没有遵从管仲劝诫铲除身边的三名亲信(为追求权力“自宫”的宦官竖刁、把亲生儿子做成蒸肉奉献给齐桓公的易牙,还有“跟屁虫”、15年不肯回家省亲的卫国贵族卫开方。),致使齐桓公自种祸根,死不瞑目。
管仲对齐桓公说:“如果对自己的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别人岂不更虎狼成性?如果对自己的骨肉都下得狠心,对别人还不是蛇蝎心肠?连父母妻子都能抛到九霄云外,其他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沉疴在床,不久于世。管仲的话果真应验了。齐桓公到了“英雄垂暮”时刻,病入膏肓。
身边三名亲信转而投靠齐桓公的儿子姜无亏,并允诺除掉太子姜昭,帮助继承王位。政治阴谋开始,齐桓公的寝宫被强行戒严,任何人不准出入。
三天以后,齐桓公奄奄一息。三人看齐桓公断不了气,就赶走御前的侍从,寝宫四周筑起高高的围墙,冷冷清清的宫殿里空无一人,只有叫天不语、唤地不灵的“老英雄”。
谁也不知道他的死亡时间,尸体腐烂,恶臭刺鼻,苍蝇乱飞;密密麻麻的蛆虫爬到了宫墙外面——“春秋五霸”的英雄时代悲凉地结束了。
曹操在《短歌行》中这样评价齐桓公:“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可见,桓公的功绩之大,而他的晚年结局与他的前半生相差之大更是能够警醒我们。
垂暮的康熙也对儿子们举齐桓公的例子,他担心身后是一片骨肉杀戮。
父母儿女是永恒的话题,亲情、义务和责任纠缠不清,但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这些美好的东西往往就会消失。
但愿没有这种悲剧不再出现,但愿父母爱,子女孝,兄弟情,和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