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到春秋五霸之首——齐恒公。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执政。齐襄公的弟弟,由于齐襄公荒淫无道,百姓怨声载道。小白怕自己会遭遇危险,由鲍叔牙保护小白赶紧逃往莒国。等齐襄公死后,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成功回国即位,从这时起开始了他的霸主生涯,小白成为齐桓公。管仲与齐桓公有仇,要将其杀之。而鲍叔牙劝说,如果只是想治理齐国,那叔牙和高傒足够。如果想要称霸天下,那就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齐桓公听取意见后任用管仲为相,君臣一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对外尊王攘夷,遂使地濒东海的齐成为当时大国。
齐桓公曾北伐山戎以救燕,平定狄乱以存邢、卫,解王室之祸而定周襄王之位。从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与会者有鲁、宋、郑、卫、许、曹等诸候,周天子也派人前往)始,总计其在位四十三年中,共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特别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军队,征伐南方之“楚蛮”,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迫楚订盟,阻其北进,奠定了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霸业,在于其本身过人的智慧和雄才大略。但最突出的一点还在于用人不疑的气度。综其一生,由于他的用人不疑,有两个人对他霸业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宁戚。管仲曾扶佐公子纠与其争位,并一箭射中了他的衣钩,是不折不扣的敌人,但是他任管仲为相后从未有过怀疑,肚量堪比诸葛亮;宁戚未遇之时只是一个喂牛的老百姓,并且傲慢无礼,但是他从未看清对方,对对方礼遇有加。桓公对此二人敬如上宾,军国大事无不言听计从。
管仲对齐桓公的霸业贡献至伟,孔子尤其对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称赞不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而“尊王攘夷”是指春秋时期的齐桓王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 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秋战争而大获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