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都是六便士,你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2016年的冬天开始的时候。那时候我也在上演双城记,隔一个周末我就会往返一次武汉和合肥。那时候只报销高铁票,我很多次都是坐地铁到汉口站或者武汉站赶高铁。
地铁其实算是很安静的场所。除了人员的脚步声、摩擦声,在地铁行进过程中,几乎没有人说话,更没有人打闹。有时候,处在其中,会有一种很奇妙的幻觉,有种大海之中的感觉。没有喧嚣,只有潮水翻涌的浪声。我想,人海这个词大概就是出于此吧。
老何称这种状态为行尸走肉。一次去钟山宾馆开会,容芳开着小奔驰带我、老何、枫秋。老何和容芳在前面,我和枫秋在后面,每次过马路,看着电动车和步行的人群汹涌从车前而过时候,老何就感叹又是一堆行尸走肉。我不置可否。
其实老何并不大,但是人很老成,所以我们都喊他老何。跟老何聊天很有意思,有点毛姆的毒毒舌犀利和罕见的幽默和深刻。但老何不读毛姆。
我却读毛姆。开始读毛姆很晚,是在疫情期。疫情最盛的时候,每天白天依旧工作忙得像个狗,先是在家居家办公,后来当志愿者,晚上却非要在心里告诉自己且也身体力行一定要读十几页书才方觉不枉此生。
很奇怪,那段时间本可以零距离和妍宝亲密接触,却将她带得滑下8级台阶,鼻子嘴巴出血,被妍爸在最不能去医院的时候去医院检查妍宝的鼻子是否被我摔破。果然不是个合格的妈妈。
那段时间在微信读书里添加了很多的书,尤其是一些外国小说。比如因疫情推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鼠疫》、《人生的枷锁》,当然,还有《月亮与六便士》。
当读到《月亮与六便士》书名的时候,我就霍地想起那年在地铁上听到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你却抬头看到了月亮”。那是根据毛姆的同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改编的舞台剧。全国巡演,刚好那个时候在武汉剧院上坐。我没有买票去看,全因为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故事。如果是现在,我肯定会去买,不管在哪座城市,我都会去。可是至少今年,是不会再有《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在西方有很神圣崇高的意义:“月亮”代表的是美好的理想和不被物质世俗所羁绊的真正爱情,是诗和远方。“六便士”代表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世俗的物质。书中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精神与物质的抉择。
符合优秀文学肩负着的一样的使命:探讨人性的奥秘,发现成长的价值。后来,这几个月,慢慢看了毛姆很多的作品,毛姆算不上是一位特别高产的作家,但是每一部都堪称文学经典。都说作者的作品往往是自己的映射,我不知道在毛姆的心中,是否有满地寻找六便士的时候却抬头看见月亮的瞬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1968/f25426b173b0b8ee.jpg)
我知道这句话不是毛姆说的,这是一个评论家在评论毛姆《人性的枷锁》的主人菲利普时说的,说他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而这下一本小说就是后来一直最负盛名的《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像极了一个寓言。斯特里克兰不惑之年,本来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子女双全,但是为了追求自己内心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离家跑到巴黎开始画画。最后去到了一座孤岛—塔希提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并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惊世杰作,完成了自己对“月亮”的追逐。
他说: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这本书主要就是关于梦想和现实的取舍,主人公抛弃一切去追逐梦想。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中,该怎样去平衡两者的关系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漫漫人生,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而最后,无论是追逐理想,亦或是守望现实,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