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得了“选择困难症”。这词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虽然不是什么正经的诊断标准,但是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症状的特点和严重程度。“选择困难”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的时候会犹豫不定,即使是简单的二选一也很难做出抉择。用了“症”字,说明这个现象很普遍,事事都难;也很频繁,次次都难。
“选择困难”其实是一个并不怎么稀奇的事情,毕竟选择就伴随着舍得,选择就会面对风险,在选择面前保持谨慎,不仅不能说是“病”,应该还算是一种良好的素质。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称作“选择困难症”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身上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到影响到正常生活的地步了。比如我去商店买一包饼干大概需要3分钟,而一个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可能就要花3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如果你每做一个选择就要用别人10倍的时间,你的正常生活当然就会受到影响。用我们诊断的术语来说,就是社会功能未受损,但是效率下降。这种症状如果归类的话应该属于“强迫”,而这种强迫是“苛求完美”带来的,再往前推就是自卑、缺乏安全感。
其实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存在,这个问题值得说一说。这个信念就是:“如果我选择正确,那么我就能获得幸福,甚至改变命运。”我们如果把这个信念反过来理解,那么就是:“如果我遭遇了挫折和不幸,那么肯定是我的选择除了问题。”我们都知道无论如何人总是会遭遇很多挫折和逆境,试想一下如果你带着这种信念去看待这些挫折,就肯定会觉得是自己的选择出了问题结果把自己坑了。碰上的挫折越多,就会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选择,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选择困难。
为什么现在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了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现在的选择变多了,一个是每一个选择之间上下限的差距变大了。举个栗子,以前你去买饼干,可能商店里只有两种饼干,一种2块钱一包,一种2块2一包,那么我们有三种选择:买A,买B,A和B一样来一包。而现在你去买饼干,商店里饼干有200种,有的仍然是2块钱一包,有的200块钱一包,买法有……不会算,大概有几十万种吧。这样一来,人们就会觉得这200种饼干里一定有特别好吃的,如果我买到这种特别好吃的饼干,我就会很幸福,如果买到了非常难吃的,那就是选得不对,是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
因为选择太多,让人相信不可能没有一条是正确的,既然这样,正确的路就摆在你面前,再遭遇挫折逆境,那怪不得外界了吧。于是就迫使人把失败的归因从外部转向内部,从不可控转向可控,最终就转到了自己的能力上。所以说白了“选择困难症”就是因为做了错误的归因。根据韦纳归因理论,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就是有些人不再努力地去做出选择,而是通过接受别人的选择,把可能失败的责任转嫁给做选择那个人。
其实幸福和选择又有多大关系呢?选择又哪有正确与否呢?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