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先生的《围城》,真的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小说,每次阅读都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前几年读主要是写恋爱婚姻,这次读更多的是看到了职场。
一、职场人要有自已的核心竞争力
方鸿渐先是在大学里学中文,后机缘巧合,去了国外留学。在欧洲,四年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到了第四年,钱不多了,就计划着回国。
为了给出钱供他留学的前岳父一个交待,他只好去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的假文凭。
回国以后,职业尚无着落,前岳父便在自家开的银行里给他挂个名,每天只需要去报个道,然后晚上回来教教他的小舅子。
这么清闲的活,也让方鸿渐因为没有处理好双方的关系,而失去了。他觉得自已带着一身的才华去“三闾大学“,想到那里去大展拳脚,才发现这次工作的机会,不过是情敌赵辛楣使出的”调虎离山“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绝对是句真理!即便到了偏远的“三闾大学“,方鸿渐也一直被排挤,从教授降为副教授,到一年后连续聘的资格也没有了。
重新回上海找的报馆资料室的工作,又是赵辛楣引荐的。上班没多久,因为报馆内部问题,他出于义气,也跟着请辞,结果第一个被批准了。
纵观方鸿渐回国以后的职场生涯,似乎没有什么是太顺心的。挂虚职,他觉得是浪费才华,而真的要让他去独挡一面,他又没有那个能力,像极了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类人。
二十七岁回国时的方鸿渐,满身都是意气风发,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被现实打得灰头土脸。那个年代,即使不算他的假博士文凭,光说能在国内读个大学已是不易。如果能够静下心来专研业务,在时间的沉淀下,又有什么做不好呢?
二、学历是敲门砖,能力才是立身之本
方鸿渐一直都以自已的假文凭耻,可来到“三闾大学”以后,无意撞见了同样拿这个假文凭的历史系主任韩学愈。
虽然都是假文凭,可是方鸿渐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已是不是应该努力提升一下教学的专业水平,反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上了。
方鸿渐教的是“论理学”,只有三个钟点的工。学生们都爱选这门课,不是因为方鸿渐讲得好,而是因为这门课容易。由于赵辛楣的不辞而别,续聘的时候,方鸿渐就直接被踢出局了。而后去报馆做资料室的工作,也是请辞第一个就被批准的人。因为资料室的工作是最清闲的,谁都可以做。
反观赵辛楣,虽然他是政治系的主任,但他有着留美的经历,他的外文说得比外文系的教授还要好一些。这也就是差距!为什么赵辛楣去哪里都能顺风顺水,而方鸿渐却处处碰壁。
想想我们当下的生活,为什么很多企业招年轻的员工都先看学历,985、211优先?因为学历的确是最简单的筛选方法。但招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发现学历只是参考项了,更多的是关注你的能力。当然,如果没有好的学历做为敲门砖,你可能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三、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前几年大火的《我的前半生》里,贺涵对重新出去找工作的子君说过:“你来工作是来赚钱的,不是来交朋友的,如果能交到朋友那是惊喜,交不到朋友那才是正常的。”我觉得这句台词就是对同事关系最好的解释。
在三闾大学的时候,因为与赵辛楣关系交好,即便方鸿渐说话带点讽刺,其他的人也看在赵的面子忍着。可当赵一走,他们便不在对方鸿渐有什么的忌惮,对着他爱理不理。特别是当方鸿渐没有收到续聘的文书,离开学校的时候,临行一个送别的同事都没有。
在报馆做事的时候,方鸿渐跟总编辑王先生相处得来,当他听到报馆内部的一些消息的时候,他都会告诉王先生。并对王先生慷慨地说:“你先生哪一天走,我也哪一天走。”王先生是很理智的一个人,他说:“合则留,不合则去。这是各人的自由,我不敢勉强你。“后来听到王先生辞职的消息,方鸿渐也跟着一起提出了辞职,因为资料室最不重要,随时可以换人,第一个就准辞了。
方鸿渐还没有背负起养家的重担,在他的身上,始终还有着一种文人的傲气,觉得他这是为朋友的一种付出和担当。其实,在职场,堵气辞职是最愚蠢的。
人到中年,每读一遍《围城》,便有一次新的感受。年轻时的随波逐流,必然造成了中年的碌碌无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