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读书,我们貌似听过太多理由。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洗涤心灵、提升技能……每个人大概都能说出几个捧起书本的原因。
我听过的满分回答,出自一位专业读书人。被称为 “天下第一读书人”的唐诺,曾受邀参加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针对如何看待读书问题,他说了一段让我内心震颤的话:
我不懂人们为什么不买书,这是全世界最划得来的东西。一个了不起的书写者思维者,一生的时光可能只留下八本到十本书,一本书以台币来讲现在是400块,人民币可能50块左右,你把这样的一个人的一生,最精华的东西都得到了,我不知道全世界有什么东西比这更便宜。
用一句话总结:读书是件低投入高回报的益事。无数学者将毕生学识、人生历练,堆砌成丰富的辞藻,压缩为一本本通俗易懂的手中书,我们甚至不用为之支付昂贵的费用,仅用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他们的毕生精华。还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事吗?
除了认同唐诺的观点,关于读书的好处,结合自身经历,我亦有几点个人的看法。
增长知识,杜绝无知
结束学业,步入社会,忙于工作和生活奔波,读书好像反而变成了“不务正业”。少有人舍得将宝贵的时间投入到一词一句的字里行间。
如果没有坚持阅读的习惯,大部分人从书本上收获的认知,仅仅来源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阶段。细细想来,实属可怖。遑论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漫漫人生路上迎面而来的世界性难题。
我们需要通过读书,打破自己的知识界限。无论是基础常识、文学纪实、社科人文还是历史传记……试着多去接触了解,哪怕这些统统不在自己兴趣领域。
否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只会局限在一个小匣子内,甚至会导致屡犯许多低级的常识性错误,比如:老写错别字还不自知;除了熟悉3000多个常用汉字以外,看到稍微生僻一点的只能瞎猜;写一篇几百字的文案,抠破脑袋,结果写出来词不达意,语句不通。
无论从事哪项职业,读书这件事都是锦上添花,尤其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这更是必备的基本素养。只有持续不断的往脑袋注入丰盈的知识,才能源源不断的输出新的思想观点。
提升自信,远离自卑
曾经我有过类似的经历,朋友们围坐一团,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时,感觉自己怎样都插不上嘴。别人说的听不懂,自己想说又说不出。只能偷偷溜去一边,玩着手机掩藏内心的自卑,心底一个劲儿地感叹,“哇!他怎么什么都懂,真的好厉害。我实在是弱爆了”。
终归到底,这是知识面太过局限的问题。看得少,自然懂得也不可能多,时间久了,人也会变得自卑怯懦,害怕与人接触。我们眼见他人轻松自如侃侃而谈的背后,正是终年累月汲取知识的结果。
人是社会动物,不是单一的个体。圈子越大,遇到的能人越多。作为群居动物,日常生活中需要不停地与各类人交际。没有谁甘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弱者,伫立在人群中抬不起头来。
也许,读书不能让我们变得富有,也无法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但当你储备了足够多的知识,它可以转化为一种能量,变为强有力的武器,抵御外来的“侵袭”。
内心强大了,自信也就随之而来,哪里还有自卑的一席之地呢?
理解世界,善待自我
身而为人,必定逃脱不了人类三大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去哪儿。世间万物,充斥着太多“为什么”,经历会赋予我们一部分答案,剩下的我认为只能借助书本寻找了。
每个人都要独自经历病痛折磨、生离死别等重大苦难。即使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但切身的痛苦无人能够替代,只能自己承受。
从根本上来说,世界不存在“公平”,每个个体都是孤独的。如何看待,然后说服自己接受,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课题。
创作来源于生活,无数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群的生活轨迹,总结了可以为之借鉴的经验教训。通过阅读他人宝贵的人生笔记,我们更能认识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自我,从而遇事更加容易怀抱一颗良善之心,接纳与原谅这个世界。
勤能补拙,小时候觉得理解起来不太容易的事情,长大后回过头去看,甚至可以信手拈来。拾起书本,真的一点都不难。
以前的我也很懒散,家里的书不超过50本,整年下来也翻不了一页。五年前,偶然结识了一位朋友,分享了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给我(可惜找不到了)。自此以后,我迷上了看书,开始坚持阅读,每天至少保证2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平时也经常鼓励身边的人要养成看书的习惯。
下一期,我将为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坚持读书的。谢谢大家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