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我有自己的宇宙》,这是一本管理心理学著作,管理心理学是什么专业呢?
其实它是一门交叉学科,以人、人际关系为单位,研究的是组织里的人的各种情绪。
本书作者钱婧,她是百万青年的云导师,从事职场相关心理学研究长达20年。
1.听书笔记
01)所有职场烦恼的行动解决方案,最终还是需要回到自己这里。
生活的答案既不是臣服,也不是对抗,而是拥有自己的宇宙。
02)你需要非常充分地理解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不是全盘接受整个结构施加给你的东西,也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跟结构硬碰硬,而是要在职场中找到「做自己」和「随大流」之间的平衡态,让自己在混沌的大千世界中充满弹性地活着。
03)「中庸我」的思维模式是总领队,「核心我」是我们首先要想清楚的东西,「弹性我」「隐性我」「混沌我」是三个帮助我们在职场中更好地实现「核心我」的工具。
04)51%法则:一件事情,不要等想到万无一失了再出发,而是只要想明白一半以上,并有超过一半的可能性做成,就直接去做。
05)大数据看人:人在别人心里的印象,包括我们怎么看别人,都是一种大数据,是整合过往多次交集的算法,是一种弹性的理解,而不是某一件事情决定的。
2.听书感想
工作之中,我们可以做自己吗?或者说,我们能成为怎样的自己呢?
这本书提出了五个我:中庸我、核心我、弹性我、隐性我、混沌我。
这里的中庸不是折中,不是人们以为的和稀泥,八面玲珑到没有个人特色,更不是妥协,而是指能恰到好处的融入环境,同时保持自我风格,行为准则围绕核心自我。
也就是说,在环境和个体、他人与自我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书中的这个观点,刚好反映出来现实职场中,太多人没有取得平衡。
比如在选择工作上,对于进入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很多人选择的标准是薪资、名气、性价比,被这些外在的标准左右了自己的判断。
有时还会被一些外界、网络上的声音影响,却没有发现,就选择的合理性及长期意义来看,这些声音可能只是噪音。
很少人在事关职业及工作的选择中,以自己的喜好、目标、职场追求为主要导向,只是为了不出错而随大流,或者满足他人的期待而去选择看似不错的工作,结果真到做起来,却发现并没有那么喜欢。
如此一来,工作很难带来成就感,更难以形成正反馈及正循环,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及精力。
不仅如此,在工作状态及节奏上,人们往往在适应工作状态及节奏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权,成为一个客体的存在,被动地去随着工作走,被外在的因素牵着走。
因为工作忙碌而一直忙碌,最后分不清轻重缓急;因为消息回复及时而变成实时在线,最后失去了工作和休息、上班和下班的界限;因为善意帮忙而多做一些,结果被当作理所当然,结果越做越多。
初衷是好的,结果因为被外在环境、他人看法所左右,一步步失掉了自己的节奏,在工作中越来越被动。
这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到底要去向何方,在这个行当或工作中,究竟要获取什么?有没有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有哪些自己在意的事情?如何将外在和内在协调起来,毕竟只顾一头无法持续。
把主动权交给环境、他人,自己会越来越疲于应对;而过度强调自主性,试图让环境、他人都围着自己转,那又会横冲直撞、头破血流。
比较理想的方式就是找到那个中庸我,形成自己的节奏,构建自己的宇宙,妥善处理外在与内在,平衡他人与自我,在共性中显露个性,而不会影响从众。
就像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的,「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一流智慧的标志」,不同理念下还能允执阙中、并行不悖,对应我们的文化语境,这或许就是中庸吧。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