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但凡一个对文学有些执着,还恰巧读过几本书的人,应该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学何为?”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两层意思:“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做什么?”当然,这是几乎所有学科都无法回避的两个元问题,可是相较于其他学科,人们对于文学的作用似乎问的更频繁一些。就像一个读中文的大学生过年过节时将不可避免的面对亲戚们的轮番轰炸:“你学这个,以后能干啥?”要知道,提问不一定真的就代表疑问,它更多的是一种质疑。当一个人不断地发问:“文学到底有什么用”的时候,他的潜台词一般就是:“你就承认吧,文学,真的没什么用”。
而以文学为业的人呢?他们通常以两种姿态来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一类扯起“思想启蒙,经典传承,文化复兴”的大旗,试图从大义上压倒对方,把文学拉到和其他科学一个高度。而另一些人,他们把战线向指向个人,向心灵进发。举出文学对修养,气质的培养,时刻不忘苏轼的名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文学辩护其实往往是在为自己辩护,给自己的选择找到一个能立住脚的理由,毕竟在这个功利至上的世界,仅仅“喜欢”两个字实在不能让人信服。
而我呢?我并不想对文学的意义侃侃而谈,也无意再去为文学辩护。我想讲述的,仅仅是于我而言,文学意味着什么,在我的整个心灵秩序中,文学又身在何方。
流浪与归家——关于文学,关于阅读记得曾经有句风靡一时的话:“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灵魂在路上,自然指的就是阅读了。阅读,去发现诗与远方。我最开始思考文学的意义时,也倾向于把文学看做一种自我的灵魂流放, 旅行是空间的游戏,阅读则是时空共振的。伴着双眼在书页上的律动,我们的灵魂也随之在天地间穿梭起舞。可以说,只有当阅读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自由。可现在想来,这一阶段的自由还只是表象,因为这种自由的体验仍是在阅读过程中被动接受的,主观的力量还未介入,自由就无法真正存在。
阅读不是识字,也不是解读作者思想情感,而是在直面一个个殊途的灵魂,我窥视着这些形态各异的心灵,然后把自己的头脑,心灵,生命体验揉成一团,掷进去。我所钟爱的便是这样主体参与的阅读。当主体介入后,“自由”也就在阅读中慢慢渗透进来了。可自由就意味着身心的完全解放吗?事实也许恰好相反。徐葆耕先生写过一部《西方文学之旅》,便是把西方文学史作为一部人类追求心灵自由的历史来讲述的。追寻自由的人类就像那个不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悲剧性的重复中演绎着自己的伟大。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而人类也数次以为已经发现了真理,可以取得完全的自由了,却猛然发现压制自由的正是他们所信任的真理。自由与信仰同时坍塌,带着更深的虚妄,开始新的追寻。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讽刺的是前半句被后世的思想家们不断的批判,后半句却在历史面前越来越显的真实与残酷。福柯用他嘲笑式的笔触写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被权力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从出生开始,人就落入了权力的牢笼,只有死亡能够逃出。”
那阅读与思考带给我们的自由又是什么呢?我只能这样回答,阅读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察觉到我们是不自由”的自由,因为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不自由的,才会有追求自由的渴望。卡西尔在《人论》中写道:“人和动物的差别就在于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给于的现实,而人却能发展,运用各种符号创造理想世界。”人会在内心轰鸣着“我要!我要!”而猪只要求得几口剩饭就心满意足了。权力就像一个老朽的国王,费尽心思为子民们编织舒适的囚笼。而文学带来的却是青春,激情以及旺盛的生命,即使暂时无法把笼子打碎,也要往笼子上吐点儿口水。那些钟情于文学的人,是戴上了锁链也要尽情跳舞的。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不屈的灵魂。这才是文学真正能赋予我们的,它们引着我的心灵,随风飘荡, 一直抵达未知的方向。
流浪与归家——关于文学,关于阅读可漂泊毕竟不是一生的归宿,游子也懂得回乡,而文学能带我们回家。文学是人学,是纯粹的个人之学,我们阅读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能在归来时更坚定的直视我们所面对的一切。这是一个对自我的建构过程,我们阅读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鲁迅萧红巴尔扎克,也不是为了把自己打造成所谓“精致的男孩子”“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我们是在寻找自我。一条自己所选择的的道路,一个舒适的生活姿态,一种独立的人生。
当然,寻找自我并不是单纯依靠文学就能实现,可一个低着头匆匆赶路的人,尽管不会掉入地上的坑洞,可他也只能跟着人群拥往同一个方向。这种人活的精明,安稳却无聊透顶。而文学,它会拉住你,让你停下来,抬起头,看看那倾泻的星河,抚摸垂下的草叶,听夜风奔腾。偶尔也让你把目光投向那些在路边乞讨,受尽欺凌磨难最后连尸体都无处安葬的人们,看看那早已腐臭的尸体,还有停落在上面的苍蝇和蛆虫。文学不会以人生导师的姿态告诉你哪条路通往康庄大道,他只会默默地站在你的身后,等待着你抬起头,向着一条也许人迹罕至的小路,坚定地迈出脚步。最终啊,一切都将会指向希腊神庙上那句古老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后记: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去写下自己关于文学的看法,它们经常以一种杂乱的形式在我的大脑中出现,可我知道,总存在着一个结构,去容纳我这些零散的思维。这篇文章就是我构建框架的一种尝试。可思考是一回事,把它写下来又是一回事,当我尝试用一种结构去限制它们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要承受某些东西的流失。想说的没有说出,说出的又可能被曲解,而且为了结构的完整,文章后面还隐约有了些鸡汤的味道。这些都是我所遗憾的,但好在,有些东西,我还是成功的说出来了。
再说些题外话吧,可能由于我本身是中文专业,因此不太能赞同那些一方面标榜着文艺,一方面又纯粹把文学作消遣的人。文学和其他艺术一样,有它的审美特性。美是大众的,可审美却有台阶。在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应该去接触一些文学史与文论。理论也许复杂,但并不会让人变得呆板无趣,相反,他能让你学会以一种最佳的距离去欣赏美,沉醉而不至于沉溺。就像北岛在《青灯》里所写:“生活的悲欢离合总在地平线之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