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142位21岁的女大学生参与了“女性经历的一生”的调查研究。这就是著名的追踪女性五十年生活史的“米尔斯研究”。
参与者们分别在27岁、42岁、52岁、61岁和72岁时和研究者在一起谈论、分享其人生经历及理解。沿着这些人的发展轨道,研究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条女性发展的生命长河。
在那个年代,社会上的女性相对于男性,是被边缘化的群体,被期待着做同样的事情,过“正常正确”的生活。
但米尔斯研究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女性,过着“非主流”人生。它描述了女性生活中的智慧、创造力和正直的发展,以及她们内外生活的多样性和活力。
大部分女性都不在主流模板里,也许需要改变的,是那“人生只有一条正确道路”的幻想。
01 你和父母的关系,会影响你未来的职业成就
在这个研究中,在事业上更成功的女性,自我发展没有受到太多的阻碍,她们得到了母亲的悉心培养,但选择了认同更有地位和自信的父亲,于是她们走上了更类似男性的自我发展、自我成就的道路。
而相对不那么成功的女性,问题可能出在母亲的过度控制,限制了她们的自我发展。母亲看不到或者不认同她们的“真我”,父亲又过于软弱,两者都让女儿略有怨恨,不能全心全意地认同。
这种分裂和矛盾,使得她们无法全心致力于自己的理想,以至于事业发展长期受阻。
一个孩子出生时,母亲就有了自然属性,即爱孩子的权力,但不能无限夸大。比如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同一时间点睡整宿觉。从出生伊始,孩子就是不同的。
两岁左右孩子开始说“不”。自我开始发展。
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心理意义的存在出现。毕竟从妈妈子宫里出来只是身体来到世界。当父母没有经过学习,自然而然的作法就是用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孩子,尤其会常常以爱的名义实施控制。
一位妈妈和我讲到自己做事非常快,不仅快,还看不上别人慢。所以她是家里最操心最累的人。我笑着问,你妈妈是不是这样的人。她说是的。
温尼科特说,世上没有婴儿这回事,看到一个孩子就看到一个母亲,一个家庭。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打着属于自己家庭的气味、烙印成长而来。
02 母亲的个性,与孩子能否适应社会密切相关
米尔斯研究中对最好的母亲的描述是这样的——
自信、开朗、举重若轻、情绪平稳、信任他人、不焦虑不沮丧,她们是温暖坚强的保护者,也是细腻敏锐的感受者,能注意到各种细节暗示,也能一下抓住事情的重点。她们往往幽默又可靠,孩子们会向她们征询建议。
这和曾奇峰老师描述的健康的、边界清晰的父母人格是一致的。
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说什么做什么更重要。
而当父母不那么会当父母,比如有条件的爱孩子,或经常通过惩罚来撤销对孩子的爱,为了在父母关系中存活下来,他们会幻想父母是好的,把糟糕放到自己身上。
如是,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好的,父母是好的。没有被好好的爱,也无法被好好的接纳和原谅,自然无从习得爱自己和接纳自己。于是他们会隐藏不好,迎合父母,长大迎合他人。
自我发展不出来,便消失在和他人相处的边界中。于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更习惯于和他人趋同。因为他害怕与众不同。在他的世界里,潜意识中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做一个独立的人,独一无二的人是有危险的。
这份恐惧感如影随形,于是他们选择通过认同逃避恐惧。比如当别人批评、指责他,他不会质疑说者是否客观、正当,都会全盘接收。
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没有自我更为可怕的。
一位米尔斯女性说:
我仓促地把结婚生子作为我生命中唯一的选择。
在育儿中的问题反映了我自己的挫败感,
因为我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 我是谁?
回顾这段经历,她发现在离婚后不再那么在意社会压力,而优先致力于发展一个独立的自我。
03 自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米尔斯的研究告诉大家,“自我”的重要。但即便小时没有自我,在人生中走了弯路,长大后也可以自己发展自我。
自我的形成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的童年息息相关。而我们看到童年,找到一个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不是为了和父母纠缠,或把责任都归集到童年。而是在看到这一切,知道曾经的发生,现在样子的由来,为了解放自己,寻求解决。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这似乎让人感觉很无望。但不管童年经历了什么,内在发生了什么,都可以在长大之后,开启自己养育自己的内在成长旅程。
米尔斯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跨国公司的律师写道:
“我现在的母女关系更好了。多年来我一直试图通过伤害自己来伤害母亲,这很愚蠢,不是吗?她一直内疚于她给我造成的问题。
但现在我意识到,我自己是真正的痛苦来源——我的大部分问题是我自己造成的。”
......
这体现出,当外界和事件动摇了我们的人生观,我们才会产生调整自我的动力,进而成长为更复杂、更成熟、更深刻、更能应对世事变迁的人。
这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也给了我们更多关于主要养育者健康人格的启示。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常说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但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人格。
如果我们始终将婴儿和母亲作为同等意义的重要存在。如果我们在成为母亲之前,就帮助自己找到并发现自我。也许我们就不会带着恐惧养育一个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用做妈妈的直觉。
当孩子长大,我们也会追随内在的声音,不被社会的,学校的,家长们的焦虑淹没,也不会有那么多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孩子了。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不会”,就不会发生了。
因为当一个人没有形成边界清晰的自我,会随时被焦虑的洪流所裹挟。
04 世上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人生
米尔斯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发现了“健康的人生多样性”。
无论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都有非常幸福的案例。
有人离婚后过得很好。也有人外遇后回归家庭,重新爱上了丈夫,继续携手共度人生。
对有的人来说,最好的结婚年纪是40岁而不是25岁。对有的人来说,40岁开始的职业生涯也很好。42岁时,77%的米尔斯女性发现,自己没有遵循传统的社会期望也过得很好。
这些重要的信息是在向我们传递这不再是标准化的一代,自己怎么认为比跟风跑更重要。
在当下多元的社会,父母们更应该给予早年无条件的爱的养育,给孩子提供一个空间,完成其内在自我的创造,并通过爱的关怀与信任,让其得以安全的体验和成长。
这需要父母强大的人格,将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压力与焦虑过滤掉。当孩子与众不同的时候,父母不妨思考:这些不同,激活了内在的什么恐惧?
与众不同,是独立、边界清晰的代言。
当允许自己与众不同,就会呈现健康、边界清晰的人格。当外界不同的声音到来,就不会在质疑和慌乱中选择趋同,这是成熟人格的稳定性。
比如米尔斯研究中的“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的“社会时钟项目”。
有多少人在承受社会价值认可时选择了趋同,在“应该”结婚的年龄从了命,此后离婚。在“应该”的标准下选择了父母认同的专业、工作,然后在看似正确的道路上过着“错误”的人生......
每一个孩子都非常爱父母,他们无条件认同父母,在没有被父母允许的情况下不敢做自己,更不敢与众不同。
而成长意味着“背叛”。
也许当我们允许自己与众不同时,也许最需要突破的就是和父母不同,之后,才有可能选择一条自我认同的道路。
而这不是简单说说就能行的,这需要时间,需要一段安全、稳定、信任的关系。
米尔斯的研究告诉了所有女性,你可以不和社会趋同,选择你想要的生活,哪怕曾经遗失了自我:
但你仍可以自我成长,不管你现在年龄几何。
只要你允许自己,没有什么是你做不到的。
The End.
作 者 / 么利华
编 辑 / 伏太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