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肠胃不好,很少在外面吃饭,去买水果,不认识的水果我也不买。
朋友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思维。
她出于健康的考虑,很少带孩子在外面吃饭,孩子想在外面吃个快餐,吃个零食,她说那是垃圾食品,不能吃。
有一次,孩子用哀求的语气对她说:“妈妈,求你了,让我吃一次垃圾吧,班里同学都吃过快餐,就我没吃过,我也想尝尝。”孩子把妈妈心目中的不健康食品称为垃圾。
孩子可怜巴巴的请求触动了她。她对自己以前的执念产生了怀疑,孩子总要长大,一个人面对生活,那时候能时时刻刻吃家里的饭吗?显然,不能。
她带孩子第一次去吃了快餐,点了汉堡,炸鸡腿,土豆条,孩子看见这些食物眼睛都是亮的,孩子说别人聊快餐时,我也有话题了。那喜悦的神情不以言表。
吃也能增长见识,出去旅游,吃当地的小吃是了解当地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
听完朋友的话,我心里也有了触动,我也很少带孩子出去吃饭,我是肠胃不好,但我想我肠胃不好,不代表孩子,我怎么能让她们也失去增长见识的机会?孩子如果和别人聊天,这没吃过那没见过,孩子那时肯定是窘迫的。
从那以后,我也会带孩子去吃她们没吃过的小吃,去水果店,不认识的水果也会买一两个,好吃下次再买,吃不惯下次不买就是。我以前不喜欢出去旅游,后来也喜欢上出门了,带孩子去了南京不少地方。孩子开心,我也开心。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个路痴,但现在有手机导航,也不存在迷路问题了。
当然,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在家吃饭,外面再好吃的饭,连着吃几次会发现,还是家里的粗茶淡饭最适合自己的胃。
我还有一个朋友给我说,她女儿和同学聊天,别的同学都在聊披萨,突然同学问她喜欢哪种口味,朋友女儿没吃过,灵机一动回复说哪种口味都挺好吃的。
女儿回来给她讲这件事,她说也不是不舍得,总要吃饭的,就是吃惯了家里的饭,去外面吃饭,老是吃自己熟悉的,像去那种快餐店觉得陌生,不知道怎么点餐,总怕被人笑话,囧的很。
我也是这样,刚来南京,不会坐地铁,去快餐店不会点餐。去图书馆办借书证都是小心翼翼的。干啥都得和别人一块儿。如今,我依然有很多不会的,但经历多了,没那么窘迫了。
我一个在城里生活了多年的亲戚说,当初她在老家,也是一圈人中见识最广的。来到城里,发觉自己土气的很,穿的土,说话土,各方面都土,马路都不会过了。适应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过来。
社会是不停在变的,我们也需适应变化。
虽然我们需要适应变化,是见识上的,认知上的。物质上,还是不要打胖脸装胖子了,在能承受的范围内消费就行了。最重要是自信。
如果再去一个城市,我肯定依然是茫然的,找不到北。但我想,不会像前几年那么怕了,当你走过的地方多了,见识广了,心里的恐惧就会慢慢减淡。遇见事就不会怕了。
适应变化,走出去,多观察,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