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今天,朋友和我说,现在孩子压力太大了,为了应付考试,天天学到晚上十二点。
我没有说话,听着他继续抱怨。
他说,真羡慕我们那个年代,做完作业,就去玩泥巴,爬树,抓蛐蛐,一天无忧无虑的,现在这教育搞得太过浮躁,孩子们压力也特别大。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作家梁晓声受邀到某大学举办讲座。
与学子交流时,一男生语出惊人:
“如果30岁以前,最迟35岁以前,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
梁晓声问:“那什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要有一定社会地位,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
所谓摆脱平凡,就是要有钱有名有权。
后来,梁晓声接待一美国朋友时。
朋友问:“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
梁晓声答:“怕一种平凡的东西。”
朋友追问:“究竟是什么?”
梁晓声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朋友无比惊讶:“太不可理解了,
我们大多数美国人都挺愿意做平凡人,
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
你们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么?”
据媒体报道,国内不少地方用尺子来量学生所写的字母,强调写作的规范,对于,段落语句也有严格的模式要求。这种超常规的要求,只是源于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对策,对高分数的一种追求,完全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分分必争,一分拉千人,这是孩子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话。
但是,说好的语言之美好,教育之意义呢?
又有几个学生能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下产生对学习的美好期待,产生对语言的热爱。
我们发明了考试,来测试我们的学习水平;但最终我们却被考试所绑架,考试成了验证我们水平的唯一标准。
教育是艺术,是美,是国之重器。
为何浮躁到这种程度呢?
我想教育的浮躁应该归结于时代的浮躁。
当我们家长都在急功近利时,为了追求工作上进步不惜造假。每一名青年老师,又被职称的评定,升学率的高低所限制。社会上的每个个体都如此浮躁,那这个社会如何放慢孩子的脚步?
教育本身是慢的艺术。教育是种树,一棵小苗种下去,要我们悉心浇水,修剪枝叶,看着她慢慢长大。现在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多加化肥,揠苗助长。
100多年前,一个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的小屋,并于猎耕耘,诚实写作,最后诞生了伟大的《瓦尔登湖》。
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时期,梭罗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怀着一颗纯真之心,踏上非凡之旅。让人们明白,这个世界除了物质追求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瓦尔登湖里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最崇高的心灵,越能怡然自得。
童年是最宝贵的时光,让教育回归本质,到孩子们心里去探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