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东老师的讲座《教师专业写作进阶之路》,我听了两遍,很有收获。
谈到一位叫何刚的老师,在经历过较长段时间阅读和成长之后,教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了应获得的职位和荣誉,却依然感到内心不安。这是怎么回事呢?
郝教授讲到,按照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认知发展规律,理想的教师职业生活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丰富的浪漫期,探究教育学原理的精确期,把知识达到自觉运用形成自我风格的综合性。
所谓的浪漫期,就是阅读的丰富、工作的丰富和生活的丰富。这位老师虽然也已经达到了这些丰富。但在读的书多数是经验型,书籍无法探究教育学的原理,缺乏经典书籍缺乏根本书籍。
教师如果长期停留在浪漫期到不了精确期,浪漫一过就容易产生倦怠。因为无法领会内在的原理,工作的过程就无法获得幸福感与价值感。
长期停留在此层面的老师,由于缺乏原理性整体性理解,知识是碎片的,知识和生命、社会是分割的,虽然能熟练应用各种教学套路技巧,但往往是重复模仿,无法独立品尝知识的芬芳,无法真正领会探究知识的魅力,久而久之,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获得意义感和成就感,就会“不安”,就会“忐忑”。
这背后深层的原因,被许多老师忽略,热衷于科学主义,技术主义,把优秀的教学降格为单纯的技术。忽视了心灵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成长。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优秀的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许多教师终其生,职业生涯只停留在浪漫期,不是少数。
其实,何刚老师的问题,我自身也正在经历。这些年,我也是一直不间断的读书,并不断地模仿着、实践着。许多小语界教学名师的著作,我也都备在案头。上至斯霞,袁瑢、霍懋征,中有贾志敏、于永正,还有窦桂梅、韩兴娥、王崧舟,以至新生代名师管建刚、何捷等。可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学来学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我也一度陷入迷茫与困顿之中。
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我所读的书与何刚老师的书类型相近。大多也是些经验型的书籍,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教育教学的原理,缺乏对根本书籍的阅读。
我越来越感觉到,读书就像饮海水,总是越饮越渴的。随着阅读眼界的打开,发现需要读的书太多了。尤其发觉自己读书中出现的漏洞,我更是迫不及待地要对自己下狠手了。趁着当当网和京东图书的书香节优惠活动,一口气又买了上千元的书。这一次,要让自己深入走进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地带了,让阅读真正的专业起来。
我的书单有:王尚文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孙绍振的《文学创作论》,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斯特赖克的《教学伦理》等等。还有几本书著名专家学者的书因绝版而变成珍贵的高价二手书,一本需几百元。待将这些书读完之后,再慢慢购置。
默默告诉自己,就这么走下去吧!一路享受成长的幸福,星光不负赶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