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1-03-21

2021-03-21

作者: 大倩倩_d737 | 来源:发表于2021-03-21 23:13 被阅读0次

缺爱

缺爱是个心洞,早晚都会想尽办法弥补,只是有些能补得上,有些无论怎么加倍汲取都补不上罢了。

这篇听书让我重新认知了“存在感”这种心理需求。“活着”这种状态可以解读为,被别人感受到存在。这种存在不只是空间位置上的意义,更是关系中的存在。

一个好莱坞的获奖动画片,讲述亡灵的故事。人死后去了另一个魂魄的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故事存在着,直到有一天,所有人都忘记了他,这个亡灵的魂魄才会消失。虽然是个非真实性动画,但这很清晰的阐述了,没有人记得,就是不存的关系。存在感对一个人太重要了。人类婴儿起就会用啼哭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对小孩子的惩罚不是训斥他,而是不理他。恋人中最让人心痛的就是被漠视了,家庭关系也是如此,冷战最伤感情。

我们缺乏的爱迟早要从某些事的发展中的人身上,找回来。偏爱不过是被聚焦关注,被关注者因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也终于理解一句服装设计大师山本耀司的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需要撞上什么东西,然后反弹回来,你才能看见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在别人的关系中,感受自我。

所有跟人直接发生连接,并且通过深度连接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职业。都会成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收益较多的职业。不管技术怎么迭代,有一种东西不会消失,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未来,一个人的优势将越来越多的,存在于他与周围人的连接中。

一个人同时存在在周围世界,自我世界和人际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遗世独立。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人必须存在于,某一段关系当中。作为人可以有无数个身份,但是无论哪个身份都是象征关系的身份:“父子”“医生”“观众”……”

人的关系是构建和积累的过程。你跟什么人,构建什么样的关系,这个过程本身,就直接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乌合之众》的作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说过,无论什么人,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相同。在他们组成一个群体时,他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与他们作为个体时截然不同。除非组成一个群体,否则个体根本不可能拥有某些念头或情感。

作者认为,不管是画一幅画、写一首歌,还是作一首诗。艺术家都是在通过这个创作的过程,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化成一件作品。本质上,这就在建立联系,在创造存在感。

是否建立了足够的连接,不是看你认识人够不够多,而是看,你是否给他人提供了价值。归根结底,连接,不是你覆盖的广度。而是通过创造价值,嵌入到这个世界的深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03-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da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