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写书评,每次看完一本书,要么在心里说不错,挺好看的;要么就是一个“感动”概括完。所以每次选择书时看到别人洋洋洒洒的写上那么长一段话告诉我们书本情节的好与坏,心里十分佩服。换成是我,就无法写出那么细致的感悟。
昨天把《无声告白》看完,说真的这本书,我中途停下来了几次,没能像看其他书那样一气呵成的完成。并不是它不够优秀,只是书中的文字总是让我一不小心就走神了,相比之下,《岛》和《岛上书店》《月亮和六便士》更让我看的顺畅一些,我个人觉得问题出在翻译身上。
不过,也不能这么说,《无声告白》这本书本来就比较阴郁,莉迪亚一家人的性格都出现扭曲,一家子生活的支离破碎,让看的人都感到低落压抑。
莉迪亚的死才让家人清醒过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这本书,我看到家庭性格的延伸,看到父母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自不知自,看到孩子的成长一直受父母的性格影响着。莉迪亚的父母希望摆脱上一辈父母生活的状态与样子,结果却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他们眼中最厌恶的样子,他们对莉迪亚的期望,其实就是他们过去的渴望。
生活在一个充满压抑的环境中,一个家庭的生活氛围实际上全都是父母制造出来的,莉迪亚生活的环境就是这样。她的父母借着“爸妈”的角色对子女提出“要求”,根本没有考虑过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愿不愿意接受。他们把自己的欲望嫁接给莉迪亚头上,表面是希望她过的好,实际上是满足自己的私心。
三个孩子,父母给予的关怀又是多么的不平衡,他们把关注点儿全部投放在莉迪亚身上,却忽略了另外两个人的成长。莉迪亚看似很幸福的被父母宠爱着,却也感到很累,因为她根本承担不了这么多的爱与关注。而莉迪亚的哥哥内斯与妹妹汉娜缺的偏偏正是父母的爱与关注。
看似和谐美好的家庭,其实内部早已崩塌沦陷。父母对三个孩子不平等的关爱直接造成家里每个成员各怀心事,各有各的痛苦与烦恼,他们生活在一间屋子里彼此根本不了解,不信任,连交流的欲望都没有,这是多么可怜又可悲的家庭。
所以,莉迪亚的死是必然的,换成是我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也会有轻生的念头,简直太痛苦了,父母给予的爱简直让人无法呼吸。
看完之后,我在反省自己的家庭,我和老公无话不谈,这点儿一直是我的骄傲。我们俩能友好的相处源于我们彼此之间的合拍,聊的来,脾性相投。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孩子的关爱。
我们俩对孩子也抱有太大太多的期望,特别是在学习方面。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正在强迫丫头做她不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背古诗,拼音。丫头每次只要一听我布置背古诗就露出一副痛苦不堪的表情,甚至有几次直接哭着说不想背古诗,每当看到她厌学的样子,我就开始怒火冲天,责怪她不爱学习,并加倍惩罚她多背一首。
我这样做和莉迪亚妈妈有什么区别?想到这里,心里开始愧疚,开始冒冷汗,有点儿害怕自己把丫头也逼成莉迪亚。
可是,内心又很纠结,我也不想逼迫她学习啊,我不管,她根本就不会去翻一下书,动一下笔,更不会想着去学习,去看一下书。眼见与她一样大的孩子该会的都会了,而丫头还沉浸在玩乐的世界不能自拔,心里那个急啊!
难道,孩子的成长教育真的就该放任她自然成长吗?如果那样,为什么现在的幼升小还要搞测试?这不自相矛盾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