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出土文献的记载,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上,就有了太监的记载,当时的太监被称为“寺人”。后来,等到隋唐时,“太监”一词出现,太监也逐渐成为皇宫中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
作为服务皇家的工作人员,太监需要承担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强度。那么,等到他们干不动退休的时候,出宫后一般去哪里呢?
太监的退休生活,大体有以下几条路可以选:
▲清末内殿总管太监邵兴禄
一是去儿女家养老,这也是相对比较好的一条路。
不过有个问题,太监作为零件不太齐全的男人,是如何有儿女的?
其实,很多太监都是在成家之后,因为家境贫寒等原因,才不得己入宫净身的。他们在入宫前已经有家室,有儿有女。为了生计,他们的牺牲是很大的。
▲造纸术蔡伦
比如大太监魏忠贤,21岁才进宫,当时已经育有一女。
不过,选择这种道路的太监并不多,毕竟太监在其他人看来,还是异类的存在,他们不想在老家受人指指点点。
▲郑和下西洋
二是认养干儿子。
一些混得比较好的太监,尽管没儿没女,但一般都会认干儿子。这些太监传授干儿子经验,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干儿子铺设职业发展道路。作为报答,干儿子会给老太监养老。
这种一般比较有保障,因为干儿子基本也都是太监,如果他们不为老太监养老,等自己老的时候,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我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
三是到寺庙“交社保”。
大部分太监的养老问题,还是得自力更生。
大多数朝代,宫中太监的工资比较高,再加上主子赏,别人巴结,太监一般都比较有钱。
因此,很多太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给寺庙捐钱,一捐就是几十年,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社保制度。
等他们老了之后,就可以到寺庙里面出家养老。北京城里面有很多寺庙,都是由太监出资翻修的。
像今天北京海淀区的碧云寺,大太监魏忠贤就曾出资翻修过。不过,他的命运最后没给他养老的机会。
▲碧云寺
四是请佣人为自己养老。
有钱的太监一般会在京城为自己买庄园,等自己退休的时候也会来这里养老。再请一些佣人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太监普遍命苦,不仅仅是养老,连下葬都经常是个大问题。
大多数的太监无法葬在祖坟里,因为毕竟不算是完整的人,即使是不惜代价把自己的“宝贝”赎回来,也不被家族认可。
有钱的太监除了为自己购买庄园外,还会买墓地。
▲中关村
比如今天北京的中关村一带,就是明清两朝太监的墓地集中地,因为太监又叫“中官”,所以这里最初是叫做“中官村”。
不过,这么叫确实不雅,后来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
▲今天恩济庄位置
有时候,皇家也会特批一块地,用作太监的墓地。比如清朝的雍正帝,专门在京城给太监们批了一块地,就是今天的恩济庄(阜成门外八里庄约二里),这里成为后来清朝众多太监的归宿,像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也是葬于此外。
据统计,这里一共埋葬了将近3000名太监。
▲明十三陵
在明朝,还有两位太监深受恩宠,他们破格被葬入了明十三陵,您知道他们是谁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