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产研经历的同学都知道,用户大会的频次想必都不高,筹备、人员、耗费都比较大,控制要求较高,能经历的都是财富。
2019年1月春节临近,那时候我正在一个旅游团队,当时和一家**科技联合做旅游ERP的新版本,正值战略合作攻坚阶段。腊月二十三赶在我请假回老家前,终于拉了个用户大会,乙方是给出了boss+产品leader+实施交付的4人阵容。我们则是本着恨不得把未来五年规划的用户需求都拉出来的架势,阵容则是大boss+操作部门总监+销售部门总监+销售经理代表+操作经理3人+项目PM的共计12人阵容。
16人用户大会一触即发,可想而知:
开局上次需求会系统演示之后,马上进入到拉锯战,无休止的发散讨论,大到产业链布局小到一个游客名单录入的细节,从沟通、讨论、拉锯一直到争论甚至尴尬,最终结果就是整整一下午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啥子都求没得。就得到一点,双方年后全力开火!话说这才是最大的收获,算是从团队信心、高层意愿层面大家都达成了一致。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用户大会,更像是一次项目启动会。
从产品角度复盘当时的用户大会的话:
for what?
大会是否有清晰的标的,当时是模糊的。甲方是类似于项目外包的姿态,可毕竟没给项目外包的钱,乙方是核心用户的态度,但是产品上行业渗透欠佳以致路径规划未必最优,另外没拿到相应的回报也决定了不可能以项目的态度持续对待。这些先决导致,并没有人以绝对的姿态来主导产品前期的调研工作,作为产研团队的乙方半依半就,作为用户代表对象的甲方则是天马行空饕餮横行,乙方不敢也不能对我们的诉求一一应答。而当时作为组织的本人,在关键路径甄别上当时也收到了boss的强烈左右。
when?where?how?
时间地点人物设备材料,材料上是欠佳的。大会做不了决策,所以更多作用应该是通达信息、或者展示信息,事后分析提炼。而材料上,应该在有决策者参与的会议场合提前给决策者通气,协调共同的决议方向、流程。因为大会跑偏,多数时间是大boss无法代入。对会议组织者有了新的要求,把控到信息流达到呈现的层次 最多是准确理解的层面。
who?
典型用户,那次大会算是双边会议,甲方边的典型用户销售、操作、财务、boss,乙方边的典型用户产品、开发。甲方要呈现自己的需求场景,乙方要描叙自己的产品路径规划。我们都知道可以让用户说,听他们说,但是不能照用户的做。
what.
会议结论,资料整理,re给参会者
虽然一切不那么完美,当时经过那次用户大会之后,第二年春节假期回来,双方还是进入了火热的甜蜜期。我所在的旅游团队毫不含糊的拿自己的业务上线测试,我还鼓动老板拿出真金白银的奖励基金给到上线攻坚阶段奖励参与人员。乙方的产研团队也是真刀实枪的投入开发、测试、实施、数据师第一时间响应我们的各种业务需求和线上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