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续交停车费,原本打算先交三个月的,结果却交了六个月的。
就在我准备付钱时, 收银员对我说:“你交三个月的,后面我们涨价了,你还要多出钱。反正你要一直停在这里,不如交半年的;下次还交钱,还要再来一次,挺麻烦的。如果一次交半年的话,你即可以减少路程耽搁,又可以享受优惠,何乐而不为呢?”
听完她的话,原本交三个月的,我交了六个月。

我想了一下,在付钱之前,我已经打算好,只交三个月的停车费,为的是规避风险。为什么听了她的话之后,我突然改变主意,交了六个月的停车费了呢?
原来她用了语义效应。
刘润老师在5分钟商学院上说过,“到底什么是语义效应?损失规避,让人们非常厌恶“失”,而期待“得”。这就导致,通过调整叙诉方式中“得失感”,影响语义,可以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假设你是一个公司的高管,由于经济状况不佳,需要关掉三家工厂,裁掉六千员工。你有两种计划可选,计划A能挽救一家工厂和两千个岗位。

计划B能挽救所有工厂和岗位,但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否则,所有工厂和岗位都会完蛋。
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计划呢?研究显示大多数人会选择计划A,选择求稳。
因为这两个计划,都是从收益的角度描述的,在谈及利益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欢规避风险,计划A至少能救活一家工厂和两千岗位,收益看上去更大,风险更小。
那么,如果对计划B换一种描述呢?还是要关掉三家工厂,裁掉六千员工。
还是有两种计划可选,如果选择计划A,你将损失两家工厂,减少四千个岗位;选择计划B,将有三分之二的概率损失所有工厂和岗位,但有三分之一的机会,能拯救所有工厂和岗位。这次,你会选择哪个计划呢?

这一次,超过八成的人选择了计划B——搏一搏,也许能挽救一切。这一次,是从风险的角度描述了两个计划,人们看到了明确的损失,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损失,即使要为此冒更大的风险。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在两种描述中,计划A和计划B的实质都没有变,只是表述变化了,使用了语义效应,却因此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通过语义效应,人们的风险偏好会受到影响。
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利用语义效应,配合不同的话术,便可以人为的改变对方,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