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师生情分为幼儿园时的师生情,小学时的师生情,以及初中高中的师生情,并且可以根据4层次来分析。
幼儿园时的师生情,更多是停留在本能和感性上的,比方说某个幼儿园小朋友受伤了,疼得哇哇大哭,老师一定会上前去安慰他,并且在幼儿园时老师也会管你到底有没有吃饭,甚至教你如何吃饭,可见在幼儿园时,我们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一般都停留在感情上面,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很喜欢某一个老师时,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个老师非常能够照顾他的感情。
在小学时的师生情就更多偏向于理性和感性了,当然在本能层面也会有一些照顾,比如说有一个小孩有一天没去吃中午饭,老师肯定会去找他,可是更多的就是在理性和感性的了,在幼儿园时,我们的老师只是对我们的一个启蒙作用,而在小学时要教授一些更加实际的知识。
而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更多的就是理性和德性的了。在初中的时候,老师会教我们更多的知识,老师在德性层面也会对我们有一些影响, 对你在你未来可能会干的行业上做一定的引领,就好比是传道。
这就是在不同时期,老师可能会对你有的不同的影响,当然老师和我们的感情也不仅仅是这样美好的,在幼儿园和小学低中段的时候,还有可能只有这样美好的感情,到了小学高段和初中高中的时候,也许你和老师的意见就会有所不同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产生呢?
这是因为,你在成长。你变得更加有主见了,你和老师成为了两个个体。当你更有主见以后,你肯定就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想要什么事都听老师的,那么这样你就会和老师有一些碰撞了,也正是矛盾和冲突。
那么这种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如果从心理层面,你就可以和老师一直吵架,不过这很明显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我们要从理性层面来思考问题。在理性层面我们也有不同的选择,比如说你可以选择和老师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去尝试包容你的老师,因为有时你和老师的冲突,也许只是你个人的问题。
当然,如果一个老师骂了你,或者说一个老师给你提了建议,你非常的不舒爽,你又应该如何去理解?我认为我们不应该通过心理层面来行事,毕竟我们都是有理性的人,并且我们学习也并不是为了老师而学习,而是为了自己学习,我们要明白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可是如果你因为一个老师的风格你不喜欢,而不再想要去好好学老师教的这门课呢?我认为我们也不能不再去好好学这门课,也许你可以告诉老师,你不太喜欢老师做的一些行为,为什么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老师的风格就不去好好学一门课呢?因为想要让老师改变他自己的风格,很明显是很难的,而如果你仅仅是因为老师的风格而不再喜欢一个学科的话,最终受到损失的仍然是你本人。所以,如果老师不能改变他的风格,我们就应该尝试改变自己的心态。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老师教授的内容与我认为的真理是一样的的时候,我就非常敬爱我的老师,可是如果老师教授我的内容,我并不认为是真理,那么我会更认可真理,而不是更认可我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说这句话应该是出于理性层面来考虑的,当然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你有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见解,当你有了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见解以后,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你不认可,你就应该尝试向老师指出老师的错误,不能因为你敬爱老师而不敢于提出老师的问题,在心理和理性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更高级的理性。
这就是我理解的师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