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按照两阶层体系展开,先从客观违法阶层开始讲行为主体。
一、自然人
作为客观要件的行为主体,只要求客观上存在一个自然人,具有制造法益侵害事实的能力就可以了,不考虑自然人的责任能力,因为责任能力是主观要件中的可谴责性的条件,与制造违法事实没有关系。
(一)、真正身份犯
真正身份犯指的是行为人只有具备某种特殊身份,才能构成犯罪。这种身份也叫定罪身份或者构成身份。和不真正身份犯形成比较和区别。理解真正身份犯时注意:
1.定罪身份必须在开始犯罪时就具有,如果在犯罪过程中形成的身份,就不属于定罪身份。如,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是在犯罪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不属于定罪身份。
2.定罪身份只是针对实行犯的,不具有定罪身份的行为人可以作为共犯,与具有定罪身份者构成共同犯罪。比如,丈夫是国家工作人员,妻子即使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也可以构成丈夫贪污罪的共犯。
(二)、不真正身份犯
上面讲了,真正身份犯也叫定罪身份。还有一种身份犯不是定罪身份,而是量刑身份,即不真正身份犯。
不真正身份犯指行为人具有某种身份,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影响量刑。比如,诬告陷害罪是一般主体,但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该罪的就要从重处罚。
二、单位犯罪
单位也可以作为许多犯罪的主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理解。
(一)分类
1.纯正的单位犯罪,指的是只能由单位而不能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比如,单位行贿罪。
2.不纯正的单位犯罪,指的是既可以由单位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比如,生产销售伪劣假冒产品罪。
注意这个知识点方面的易考点,需要记住典型的纯正的自然人犯罪(只能由自然人而不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的罪名:行贿罪、受贿罪、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和有价证券诈骗罪。
(二)成立条件
1.主体条件
单位犯罪一般不需要单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私营企业要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要求有法人资格。例如,私营公司(公司是法人),合伙不行。
单位的分支机构(如分公司。子公司本身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是法人,不是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要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需具备两个条件:以自己的名义;违法所得归该机构所有。
2.主观条件
1.成绩单位犯罪,要求具有单位的意志。判断方法:一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形成,二是单位领导根据职权作出决策。也就是说,单位犯罪的犯罪意志不是内部某个成员的意志,而是单位的整体意志。
2.单位犯罪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3.单位犯罪的客观形式和自然人犯罪的客观形式一样的,都是由自然人去实施。
4.区别打着单位的名义去实施自然人犯罪行为。常见的有:成立单位时主要目的就是犯罪;成立单位后主要活动就是犯罪的。以上的情形,一律自然人犯罪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