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的装修正式完毕,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最新的生产,在这个新的环境当中,我认为有必要把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些整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我们的生产节奏控制得更好。结合过去的学习经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预先计划
在无数的文章里都提到了计划的重要性,在和朋友的沟通当中,我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计划是所有工作中最最重要的一环。但实际现实生活中,我却并没有很好的把计划工作落到实处,这一方面跟自己的懒有关,另外一方面也和闲事太多,还没有形成计划习惯有关。
在这次工坊的改造当中,我一直在思考整体的流程该怎么走,走到哪里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做。总体而言,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准备,也对现场布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那么针对于整体的工作而言,又需要做些什么呢?一方面是整理,一方面是舍弃。
很多朋友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所有的事儿都先整理出来,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工作计划。但却在执行和反馈上没有做得很好,这也是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在每个月每一周的工作当中,都需要一个整体的计划,从大计划当中分解小计划,制定常规计划和阶段计划。在上个月初,就已经开始了工作计划,但却突然进行了工坊改造,一切都还没有来得及实施。
一方面我需要继续沿用之前的工作计划,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我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合理的反馈机制,奖励机制。
2.分配和断舍离
在所有的工作都整理出来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工作进行分类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儿。虽然我们团队还不大,但目前而言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雏形,至少不是所有事儿都需要我一个人去做了。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有提到过把事分成,紧急且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又不紧急四种情况,在过去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就是说最最重要的事就是做重要且紧急的事儿。再后来某一天突然反应过来,如果我们一直在做重要且紧急的事的话,就会被事情推着去走,对于自己的工作生活没有自己的掌控。
所有的事都应该围绕着重要的事去做,把所有重要的事一直安排在第一优先级完成之后,就不会有太多的紧急的事了,对于常规计划之外的事,也能具有一个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缓冲和调整。按照721法则来说就是70%的精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20%的时间用在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上,只有1%的时间用在紧急且不重要的事情上,而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要么就把它砍掉,要么就让其他人去做。这会儿突然想起这个法则,其实从每一层级从上往下都应该进行这样的一个分摊,到下面的时候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关于分配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一直都有一个错觉。总想精兵强将,精简机构,人人都是特种兵。但真实的兵法还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其实在上上周的交流会上,孔总说的话非常正确,在企业初期不要想着去怎么样去精简机构,因为你连需要做多少事儿都还不清楚,你只有让足够的人去分担足够多的事,他们才能把事做好,而指望一个非常厉害的人,能够把所有的事做完,这是非常非常不现实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情况之后,对所有的事儿都忙清了,人员也培养好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精简或者扩张。
也就是说每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需要对自己手下的员工每天工作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工作强度,工作有效性和工作饱满度。
3.总结和反馈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或者安排有反馈,有总结,才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而最后的总结和反馈,常常被人们忽略,这也是吴军老师说的,中国人总爱差不多就行,做不好最后的1%。我想我也需要继续坚持以前在高能视界的工作习惯,每天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个总结,当天做了哪些事儿?明天需要做些什么东西?完成情况怎么样?优化在哪里?哪些地方走了弯路,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更清晰的工作状态。
以前在冬季的时候,那会儿负责QC,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就是PDCA循环,也是刘润老师介绍的戴明环。那会儿还没感觉有多好,但现在想来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方法,关键在执行上打了折扣。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任何一个好的方法教给人们,但如果执行不好或者执行不下去,就无法获得想要的结果。PDCA,就是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和再计划,更细化的话,可以分成13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步,只有不断的在计划,才能形成不断优化,不断进步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不是闭环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不断向前推进的循环过程。
我现在有这样一个认识,就是任何工作如果不能做到不断优化,不断淘汰自己,就会被别人淘汰。
刘润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要做更高效的商业,还想像过去一样重复性低效率的事都是可以被取代,还那样做的话就会很快地被淘汰。
效率,是永恒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