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笔都一品
与湖州的夙缘颇深。幼时读沈尹默书法,就对"竹溪沈氏"、"吴兴沈氏"两方印章印象深刻,心想,这一定是个竹树清幽,小桥流水,古院书香的好地方。梦幻与等待一样慢长,从少年心,平生志,到鬓微霜,眼朦胧。几次绕行湖州而未入,心里总有无限慨叹。直到不久前,张翔兄来庐山探访,并多次邀请,让我心动不已。一日,忽然收到张兄来信:西风起,菊花黄,可来湖州品蟹赏砚读新我否?
我想,也许是时候了,该到了我拜访湖州,以了平生之愿的时候了。
这是这次秋江行的主要起因,当然,还有其他种种,如大林兄在无锡相邀,清天、智之在苏州相邀,喜欢砚台的我一看,这样下来,不是沿长江而下,绕太湖而行么?至于取名秋江行,一是曰时令,正是秋风起,秋叶黄,秋色正浓,秋味自永的时候了;二是砚家黄莘田的《秋江集》是我的最爱,这次出行,本不设主题,但处处有砚,莫非莘田先生早已有此意,要我顺江而下,绕湖而行,这实在是一次浪漫而诗意的旅行。应友人之邀,合古人之意,了自家之愿。万事俱备,只欠一脚油门。
而真正迈入湖州却也颇为有趣,先是车行婺源、歙县,张翔兄就问,几日到湖州?我说,先到无锡,苏州,再到湖州赏砚。待我从歙县向无锡进发时,行至半天,感觉路途迢迢,目标遥遥,心中有些灰意,当发现湖州就在目前,路牌显示仅八十公里时,又是一阵惊喜,哈,不如就近而往,何必绕道而行呢?
与张翔兄通了个电话,即发了位置,按图索骥,很快就眼见熟人。神交地顿然变成了故人地,所有的新奇都是理所当然,没有了距离感。
城市大多千篇一律,如果有了文化,尤其有了名胜古迹、名人传闻则又不同。在湖州,当地人流传着这句话,颇为自豪,“一部书法史,半部在湖州”。这话虽有些夸张,但至少是举足轻重,不可小觑。从赵孟頫、吴昌硕、沈迈士,再到沈尹默、费新我,从湖笔,再到湖墨,处处体现了湖州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颇大,无可替代。王一品斋笔庄就是湖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当我提出要看看王一品笔庄博物馆时,张兄说,就在附近,很方便的。
王一品笔庄,对于每一个喜欢书画的人来讲,肯定是圣地,像北京的琉璃厂,天津的杨柳青一样,成了地方的文化名片。博物馆中,年轻的女讲解员向我们解说着这个有着270多年历史笔庄的前世今生。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湖州城里有一位姓王的老笔工,每逢朝廷大比之年,他总要携带一批精制毛笔,随着考生们上京城,到考场或书生寓舍兜售。1741年,一位考生买了他一支羊毫笔,书写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竟中了头名状元,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后来人们都把他卖的笔叫“一品笔”,称他为王一品,王一品的毛笔因此而名扬四海。同时笔工在他的房顶上塑造一尊“天官铜像”以致标志,一直沿革至今,现在所用商标为“天官牌”。
笔庄以自产“天官牌”商标的湖笔而驰名中外,最著名的品种有“玉兰蕊”、“玉兰”、湖颖“、缶庐妙颖”、“鼎堂遗爱”、“元白锋”、“博古策笔”、“桃李满天下”、“狼毫兰竹”、“纯狼毫书画笔”、“福禄寿喜庆”、“特制长锋狼毫”、“龙凤呈祥”、“精选京楂”及“胎发笔”等等,深受国内外书画家的喜爱。
眼前的历代名人题词布满整个楼层,琳琅满目,但对我而言,要数郭沫若的题诗与题匾最为印象深刻。
读名人字画,总喜欢眼盯书画,细辨墨行,希望能发现当初作者书写时的状态与境况,希望通过线条流美间的穿梭能索骥出当初的模样。迷离中这些文化遗迹便成了故人的音相。我久久矗立于"王一品斋笔庄"题字前有点发愣,希望能读出些什么。读出些什么呢,除了书迹的墨气淋漓,它已静立于此已有多少年,几乎与我同岁,是在等待我么,我今已来,近来咫尺,你想告诉我些什么呢?
后来我们还拜访了善琏湖笔大师张小凤老师,一经交谈便颇得笔趣,冰释了我多年来在识笔用笔护笔中的诸多疑惑,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也获赠了大师亲制毛笔与墨汁,是不是我从此以后,书法能有一个大的提升呢,真是天要成就一个人,一定有某种机缘,让你有一次真正的体验。
秋江行湖州篇1 秋江行湖州篇1 秋江行湖州篇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