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别人家孩子会了你还不会,这句话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你忽略了你的孩子,他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这句话呢?其实并不是我们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的理智被另外一个东西给干扰了,就是恐惧,我们担心孩子因为跟不上大部队而掉队,然后他的人生就不能按部就班地走向安稳,所以我们总是在纠正,在改造小的时候呢,是你慢点儿走稳,点儿再大一点,孩子想要自己写字拿笔的姿势要纠正笔顺笔画要纠正,你不是让孩子在享受这件事情给他带来的乐趣,而是在用一个质量监督员的身份在改造他,你不是在告诉他你真不错,而是在告诉他你不行,我知道很多父母会说我现在不纠正他,长大以后就难纠正了呀,这就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你认为一个人的习得模式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教育是一个告知与被告知的过程呢。
其实是一个通过实践不断自我完善的这个过程,如果你认为是前者就是教育,是告知与被告知,那你很自然的会说出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记不住,因为你相信只要被告知一个人就能习得,至于被告知多少遍呢,取决于这个人的智商和态度,所以呢,如果你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会犯错那,要么就是智商有问题,要么就是态度有问题,这两样都让你觉得焦虑,因为智商没有出路态度呢,也不能够立刻就纠正,所以你就陷入了一个死局,因为这两样基本上都是已经定型的,你就算原地爆炸也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你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一个人的习得模式其实是一个通过不断的去实践,用他出生自带的那种追求卓越的原动力,不断去优化,在优化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最终获得自信的这么一个全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一遍又一遍的体会,这个循环,孩子必然会行。
成自驱型的习得模式,那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让孩子一遍又一遍的体会到这种正向的循环呢?很简单示范,然后闭嘴,允许孩子在过程中犯错误,允许他发现自己的错误,因为只有当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才能有动力,用自己那个追求卓越的原动力去纠正他,一个人在六岁的时候把六这个字给写反了,跟他从六岁的时候,就因为把字写反了,而遭到批评,最终失去了对写字的兴趣,这两者相比哪个意义更大呢?那这就涉及到教育中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你到底培养的是大习惯还是小习惯,你培养的是内部习惯还是外不习惯,如果你不学会抓大放小,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时常抓狂焦虑、情绪不稳定的妈妈,你的孩子也会在这种无处不在的打击和羞耻教育当中长大,你要知道,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他必经的一些特。
特点,所以你读懂你的孩子是你看到孩子内心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当你读懂了你的孩子,你才能知道哪些能力是培养的黄金期,哪些只是阶段性的,不需要去过多干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