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经济心理学讲座,想到了人们常说的“救急不救穷”这句。
举的是二战后的以色列人收到西德赔款的消费情况。二战后每个以色列人家庭得到赔款的数额是不相同的,一般占他们年收的比为7%到三分之二。研究发现,接受赔款多的家庭,平均消费率是0.23,也就是每收到一元钱的赔款,其中有0.23元用于消费了;而得到赔款少的家庭平均消费率居然达到了2,即相当于每收到一元赔款,不仅全花掉,还会从原存款中倒贴一元用于消费。
这种现象可以用消费心理学的“心理账户”的概念来解释。所谓心理账户,指人们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是个人或家庭用来管理、评估、跟踪金融活动的一种操作定势。
心理账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一种是根据金钱来源不同可分为意外之财和辛苦所得。事例中对这些以色列家庭讲,他们拿到的赔偿金时会感觉是一笔意外之财,而相比于辛苦所得,意外之财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很高的。同时,研究发现,对于小额意外之财,人们会将其编码为零花钱,而大额意外之财则会被编码为财富。零花钱更容易被花掉,而财富则更多会用于储蓄。这就解释了为何接受赔款少的反而比多的消费率会更高。
联想到人们常讲的“救急不救穷”,道理应该也在于此。相比于彻底脱贫所需要的钱,对被救助者来讲好比是得到了一笔数额不大的意外之财,很容易被放到这个心理账户而被花掉。结果可能解了一时之渴,但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治标不治本。时间一长,有些被救助的人还可能会习惯性地寻求甚至依赖此法,施救者也就好心办了坏事。可见,做好事也要懂些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