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迎新班·一年陪伴营史海拾贝
一年陪伴营25/09|先秦之旅,信仰篇

一年陪伴营25/09|先秦之旅,信仰篇

作者: 精简 | 来源:发表于2022-09-24 22:16 被阅读0次

    学先秦的历史,感受最多的是,那段时期的圣贤倍出,智慧达到巅峰极致,让后人敬仰。

    那时龙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龙已渗透到我们中华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脉络。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

    中国人以龙为傲,认为自己是人文意义上龙的传人。在《易经》中,介绍龙能三栖,潜在深渊,行走在路上,也能在天空飞腾,且变化莫测,隐现无常的性格。来象征天道变化,阴阳消长,以及人事进退的变化无常。

    龙的变换莫测和水的三种形态是一样在天地间畅通无阻。

    我印象中有一个人,同样把做人也做到极致。那个人就是范蠡。

    老子说: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忧,无执故无失。范蠡是复兴越国的首功之臣,但范蠡不争功,更不争权夺利,而是信奉“夫唯不争,故无忧”的理念。因为不争名利,所以越王伤害不了他。

    “名成功隧身退,天之道,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寂灭,故道诫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谦信,不隐身刑剥,是其效也。”《老子想尔注》。

    吴越战争胜利后,范蠡及时身退。

    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给文种写了一封信,劝他及时离开,文种不听,对越王勾践存有幻想,仍贪恋着官位,争竞的名利。

    范蠡抛弃名利,得以全身而退,而文种却遭杀身之祸。这是他“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祸兮福所依”,祸福相生相随,范蠡深谙此道,最善于在福的顶端看到祸所伏,果断离开。

    范蠡到了齐国,在齐国海边围垦种田。齐国聘他为宰相,他有了“不祥”之感:“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在智慧的带领下,他立即离开了齐国,隐藏于陶地。

    范蠡选择陶地也是他人生智慧的体现,陶在古时处于各国之间,是一处与各国都不相干的地方,又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它北临中原,南接吴楚,交通便利,正是个经商的好地方。他就是在这里生活的十九年中三致千金。

    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范公霸越而泛海,琴高执笏于宋康,常生降志于执鞭,庄公藏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于朝隐,盖有余力故也。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户?”

    范蠡一生中很多事都体现出他的“不争而善胜”,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智慧,从大的方面讲,他不与社会争——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也许这正是范蠡被后人奉为文财神的原因之一。

    传说魏国国王面临一个案子,“群臣一半以为罪,一半以为不当罪”,魏王不能决断,便请范蠡来帮忙。

    范蠡先讲了一个故事:“我家中有两块白璧,这两块璧的颜色、质地、直径都差不多。但价格不同,一块值千金,一块值五百金。”

    陶朱公说:“侧过来看,一块比另一块厚一倍,所以值千金。”

    老子主张:“不争”,还主张厚道。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含德之厚着,比于赤子。”老子所说的“厚”与范蠡在这里所说的“厚”是一个意思,即忠厚、敦厚。

    范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很多钱,但他不当守财奴,经常仗义疏财,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

    范蠡仗义疏财的人生智慧,来自于老子的财富观念。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想想看,这话说的多有道理,那么多富豪破产,又有那么多守财奴,有哪一个能将财产流传至今呢?

    范蠡是活得最洒脱的人,在救子时表现出来的识人用人的高瞻远瞩,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深思熟虑。

    中国人之所以信仰龙,就是信仰做人做事不受外界影响,行浩气于天地之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年陪伴营25/09|先秦之旅,信仰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da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