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多很小的时候,我就与她共读大量绘本,读的多了,对绘本也有了一点点的认识与理解,我发现,多多当时很喜欢日本作家的绘本,无论是佐佐木洋子的“小熊宝宝”系列,还是宫西达也的“霸王龙”系列,也无论是伊东宽的“鲁拉鲁”系列,还是五味太郎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因为他们的作品很温馨,很细腻,画风虽然简单,但是很贴近孩子的心理。后来,是因为喜欢树上春树而又认识了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他的作品不是那种高大上的枯燥理论,而是通过很浅显的语言,很真实的案例,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孩子诸多心理的问题。这本《孩子的宇宙》依然是一本关于孩子心理的好书,作者通过孩子与家人,秘密,动物,时空,老人,死亡,异性等问题,为我们分析了孩子的宇宙究竟是怎样的。其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为我们讲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多加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是一本很能引起我们教育者反思及思考的好书。作者开篇就以一段文字吸引了我们,作者说,“孩子们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呢?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记了这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更加令人无法接受。”是的,每个孩子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时,都是很简单纯粹的,他们经常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说出一些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话语,孩子们的宇宙是如此的广博与如此的精彩,而我们大人往往站在一个高高的权威角度,美其名曰为他们好,但事实上却做出了很多破坏孩子宇宙的事情。
孩子的世界里,会有灰色的太阳,粉色的河流,会飞的大象,会跑的小鱼,他们以异乎于大人的想象来看待这个世界,可是,我们大人往往用自己固化的思维,扼杀了孩子们种种的表现,正如几米说的:喜欢独立思考的小孩,常被叫作怪胎。喜欢发表意见的小孩,常被说是捣蛋。喜欢躲在角落的小孩,常被说是孤僻。喜欢站上舞台的小孩,常被说是爱现。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破坏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渐渐丧失了与生俱来的天赋,渐渐地泯然众人矣!
孩子们来到这个世上,最先与他的家人发生关系,但是很多父母只负责了生孩子,却忽略了养孩子,尽管他们也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正如作者所说:“父母对于自己对孩子的爱,似乎有些太过自信。哪怕再怎么爱孩子,如果不去努力探索这种爱应该怎样传达,或者只顾爱孩子,却不思考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都不能算是称职的父母。”而大人与孩子相处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把孩子教育为“乖”孩子,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与大人相悖时,那他一定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当孩子与我们大人有了冲突与矛盾,进而他们会产生一些冲动的想法与行为时,比如离家出走,做家长的应该如何看待与处理呢?作者说:“当人的感情某人朝着某个方向流动时,如果想要阻止它,有时反而可能会助长这种感情的爆发;而置之不理的话,有时也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对方感情的流向,寻找合适的逆转机会。”也许,很多家长习惯了家长的绝对权威,把孩子一次次的叛逆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之事,在失去了心平气和的耐性之后,转而大发雷霆,想要以自己的居高临下控制孩子的一切,我们不懂得设身处地的理解,我们总是自以为是,我们欠缺的是一种智慧,一种教育子女的大智慧,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倾听去理解,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憎,这样,孩子才能懂得自己的心灵宇宙空间的展开,才能完成一次次成长。
家,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个能够感受到爱与自由的力量的地方,感受到宽容与理解的地方,感受到快乐并健康成长的地方。
我们大人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有着喜欢小动物的情怀,他们看到路上的猫猫狗狗,都有一种要与之亲昵的感觉,在《孩子与动物》这一章中,作者说:“孩子们在与动物的交往中,深刻领会了与人交往的方法。”而往往一些在大人眼中比较另类的孩子,对动物的感情,似乎更加亲切,我突然想到了《乌鸦太郎》这个绘本,乌鸦太郎在学校是个边缘人,是被其他同学孤立的,他很孤独,很无助,但他特别喜欢又擅长观察大自然,尤其能学会各种乌鸦的叫声,我们可能会发现,当一个孩子不能融于他所处的家庭或集体时,他们往往会把感情转向大自然的某物,与之对话,与之相处,正如乌鸦太郎,因为他在班级里,失去了这种连接,他要把这种连接建立在其他物上,动物往往是首选,也许,他就是用这种方式,尝试补偿与恢复与别人接触的机会。这个故事让人感动的地方是它的结局,一位理解乌鸦太郎的老师,最终走近了他,帮助他走出了这样的困境。所以,这就给我们家长及教育者一个很大的启发,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想想孩子与动物亲密的背后原因,通过此,读懂孩子内心的语言。
我也喜欢作者在《孩子与老人》这章说的一段话:“老人与孩子有着不可思议的亲近性。孩子来自另一个世界,而老人马上就要去另一个世界了,两者都与另一个世界相近,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我想起了《先左脚,再右脚》里面的爷孙俩,想起了《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里面小男孩和他的外婆与曾外婆,孩子与老人之间的感情,可能比父女母子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因为他们代表着世界的两端,更想起了谢·希尔弗斯坦的《老人和孩子》这首诗:
孩子说:“有时我会把勺子掉到地上。”
老人说:“我也一样。”
孩子悄悄地说:“我尿裤子。”
老人笑了:“我也是。”
孩子又说:“我总是哭鼻子。”
老人点点头:“我也如此。”
“最糟糕的是,”孩子说,
“大人们对我从不注意。”
这时候他感到那手又暖又皱。
老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这首诗读到最后,越来越心酸,它是如此真实地写出了现状的一切,老人与孩子,一个渐渐丧失了生活能力,一个正在慢慢学习生活能力,他们有着太多的相似,而最主要的,是大人们往往都忽视他们的感受,所以他们之间有着极其默契的语言,因为他们彼此懂得,所以更加珍惜。
这本书中有着很多很多闪亮的内容,一种我们经历过但没有深刻理解的东西,一种我们想表达但却无力表达的言语,作者用他透彻的眼光为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让我们看到背后的真相,更加去理解去倾听孩子的感受,当然,要真正做到智慧父母,还是任重道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