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081989/dad3b5e9a6130698.jpg)
上海让你熟悉的感觉,从踏入虹桥机场开始。慢着,不一定是机场,可以是高铁站、地铁、大巴站,因为这是一个交通枢纽。一下车,你会感到虹桥是暗暗的,玻璃天幕似是不存在,但这些不易被察觉,因为走过几步后,便是地铁月台。除了高铁站的候车大堂,人在虹桥,你不会感受到这座建筑是庞然大物。与别的城市不同,上海早已不需要建一个像球场一样大的高铁站证明自己,你在这里转车或转机,只是几分钟,走两三条短短行人输送带的事。
这种便利从虹桥延伸到小区。对比其他城市,上海不容易召唤的士或滴滴,地铁便成为出行首选。实际上,初到上海半天,很快便适应当地的地铁网络,城内主要地方基本上乘车就可到达。转车所需步行时间尚可接受,如果你在北京或其他城市坐过地铁,相信有更深刻体会。其次,上海地铁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更结合了日常生活所需,一个站内大多不只一间便利店。以上种种,你不奇然会想起香港,因为在中国大陆,大都市与便利从来没有必然关系。庞大的高铁站,不代表你很容易找到的士站。商场再大,也容不下一间便利店,巴士站也只是建在路旁。
在上海,同样令你想起香港的会是陆家嘴上摩天大厦,但原因如今却带着一点「伤感」。30年前,香港维多利亚港景色让我城得到东方之珠美誉。浦东的建筑群也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成功,上海是一个国际城市。不过,那一夜站在外滩,人群之中遥望对岸浦东时只感到华丽是华丽,但不再是唯一。近十年,只要到过其他城市,已不难找到以当地夜景为题材的明信片。北京、广州、苏州、杭州、厦门等等也建有相似的CBD,只是没有陆家嘴那种压迫感。对三、四线城市的游客来说,尚算吸引,但来自二线城市,眼前的黄浦江只是他们家乡的升级版。这些话,对开放自由行十多年的香港并不陌生,维多利亚港早已不是艾敬所唱《我的1997》时那么吸引。
过去三十年,一直有人将上海与香港比较,两城被视为竞争对手。但换个角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文化在上海经历首次现代化,从娱乐到文化,都向世界说明这个古老文明正是可改变的。但繁华不过是十多年,抗战与内战将之结束,后来便有了南来文人一说。江浙沪一带的文学在香港艰难地生长,从还有带着过客、避难心态的张爱玲,到开创一片新天地的金庸、倪匡。刘以鬯的小说更是以上海人细腻的笔触书写潮湿的香港,打下本土文学的根基。娱乐界亦如是,从电视剧《上海滩》到电影《花样年华》,既保留老上海的文化符号,也能用香港方式重新演绎 。去年达明一派演唱会,更是以白光一曲《等着你回来》拉开序幕。可见,20、30年代上海现代化在香港延续下去,并在70、80年代锐变成另一个传奇。
不过,一切似乎走到尽头,维多利亚港与黄浦江纵然璀璨,但如同百乐门,新人唱老歌,往事只如烟。近日网上流传一篇篇谈及上海如何在创科落后杭州的评论,甚至人才战也敌不过苏州、无锡。这夜,我走到南京路,老爷车旁的音箱播着《上海滩》,似为香港、上海两个城市谱出双城记剧终之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