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里,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倡课前预习的多为语文老师。因为语文的学习内容比较多,单从生字生词句子再到课文,不预习2节课根本整不完一篇课文,更谈不上练习。自从跟随《语文研课》备了一段时间语文课之后,深刻的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单设计的重要性。
而我们数学教师很少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内容,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预习后上课就会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我尝试把语文中的课前预习也应用到数学以及英语课堂中来,效果更为明显,经过这几周的特意强调,班里95%的同学形成了这种习惯(做批注),这样我们的课堂活动才能递进式得前行。后来我惊奇地发现很多数学特级教师也运用这点,并且运用的比较规范,他们事前一定会用心设计预习单,而不是简单的课前让学生做个批注就行。我想:关于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还得优化课前预习单。这是今后我要努力做的。
而目前,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是否需要学生预习办公室的数学老师们还是争执不下,但我个人非常主张课前预习。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我们认为,预习就是一种应该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有效的、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位好的数学教师不只是在教数学,而更应该是不断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前奏,学生可根据预习提出困惑与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诚然,要让预习取得一定的成效,教师应事先考虑:哪些内容适合预习?什么时候进行预习?预习些什么?怎样预习?也就是说,教师在布置预习前应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仔细研读教材,把握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设计预习提纲(任务单/挑战单)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以及预习题的递进性。有了预习的准备,那预习之后该如何教学更有效呢?
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的预习成果,反映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起点。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年、月、日”学生预习后有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
师:好,现在谁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10月1日是国庆节,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是2001年7月13日,每年的植树节是3月12日,儿童节是6月1日。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有31天,4、6、9、11是小月有30天,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
生:老师,我还知道可以用儿歌来帮助记住有哪几个月有31天。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我还知道这里的腊指的是12月。
……
师:在预习的时候,你们有看不懂的问题吗?
生:大月和小月怎么回事?大月小月是谁规定的?
生:老师,课本第49页最下面有三行小字:公历年份数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2000年是闰年。这话我看不懂。
生:为什么判断闰年要除以4或400呢?
……
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答疑释惑。因为课前预习,使教学时间前移,所以每一位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学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以及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这些都是课堂上特有的课程资源,它们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当然,预习也不是学生盲目的随意性、放羊式的一种“学习”活动。预习有其基本规律和方法,学会预习对学好数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能力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实现的,它不是学生“懂了”或“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引导与渗透,不断丰富他们的预习经验、逐步帮助其“悟”到预习方法。
因此,教师要注意预习内容的难易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和兴趣。
网友评论